果然,他被判抄家流放三千里,家產充公。
聽到這個判決,萬臺城連坐都坐不穩了。
蕭遙看向萬臺城,想起何細君的話,覺得這處罰也不算重,當下沒有說什么。
因為有丞相一派添磚加瓦,兵部尚書一派被發作了幾個官員。
這時,皇帝命人帶另一位潰逃且投降的副將。
這位是丞相一派的人,當時已經投降,被參將綁了,并領兵死死堅持,才等來了救援的大軍,避免了足足三萬兵馬投降。
這位副將的惡劣程度與萬臺城不相上下。
兵部尚書一派損失慘重,心里正恨丞相呢,馬上一擁而上報仇,開始歷數這位副將的作為影響有多惡劣,是動搖軍心乃至影響戰爭致勝的關鍵,并將矛頭指向丞相,認為丞相一派之前一力舉薦這位副將,有賣國之嫌。
蕭遙默默地聽著,終于明白,搞政治的,為了搞掉對手,一定要學會給對方扣帽子。
一分的錯,多扣幾頂帽子,能上升到九分錯,這么一來就算處罰時打折,也能當五分罪罰,怎么看都是賺了。
有兵部尚書一派添磚加瓦,皇帝也狠狠地責罰了丞相一派,并拿掉了幾個官員。
蕭遙若有所思。
這應該就是制衡了。
利用兩派臣子互相牽制,以達到目的。
現在丞相與兵部尚書一派都有人被革職了,到時補上的,便是皇帝的人了。
蕭遙看向丞相與兵部尚書,見他們臉上都有怒意,但并不是很大,便明白,兩人知道皇帝的打算,可是即使知道,也只能跳下去。
無論如何,一起倒霉總比自己倒霉,然后被對手干下去的好。
再說,皇帝是主子,被他搞,總比被對手搞叫人舒服。
皇帝發了一通脾氣,便提出封賞有功之臣。
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百官紛紛。
然而皇帝提的第一個封賞,就讓丞相與禮部尚書一派爭相反對。
皇帝提出,這次抵御北戎軍,逍遙公主居功至偉,但她護國大將軍已是最高職銜,封無可封,但不能寒了公主的心,所以決定將北邊三十萬兵馬的兵符交到公主手中,讓她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將軍。
丞相一派與禮部尚書一派一聽,馬上就不干了。
原先封公主為護國大將軍,大家沒說話,只是因為這個護國大將軍是沒有兵權的,最多就是聽著好聽,不影響什么,可是現在給兵權,那就是名副其實的護國大將軍了,這絕對不可以啊
蕭遙聽著耳邊的反對,有點反應不過來。
皇帝事先沒有與她提起過此事,她完全不知,她以為自己這次打了勝仗回來,皇帝能將兵權收回手中,隨便給哪個心腹。
沒料到,居然給自己。
皇帝看向兩派人,面無表情地道“按照眾卿的意思,公主有功卻不能封賞,反而是你們推薦的一個白眼狼與投降背主之人卻可以,是也不是”
兩派人都有種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感覺,可是讓他們就此答應,他們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