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會變好的。”
不論在里加爾還是新月洲,當生活無望的時候,人們總會用這句話彼此安慰。
即便不是切切實實擁有魔力的古語,這些話語也在另一種意義上具備魔力過去與當下都是悲慘的,那么至少未來,至少經歷過這一切以后,事情會變得更好如此簡單的話語,卻具備讓你暫且忽略現實繼續埋頭前進的力量。
可人真的會變嗎,一切真的總是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嗎。
如果你是一位歷史學者或者知曉歷史的貴族抑或商人,而又碰巧擁有充足的資金能入手那些昂貴的書本,閱讀了那些數千年以來的風土人情各種大事件大災害。
聽到這樣的言論時,恐怕只能苦笑。
力是相互作用的,當你打出一拳命中別人的時候你自己的手也會感受到沖擊力而人性亦是如此。
人會變好嗎?
會,這是毋庸置疑的。
可人也會變壞。
這聽起來像一句無比正確的廢話,但它卻解釋了無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為什么明明經歷過那樣的災害了,再次發生的時候這些人仍舊毫無預備?
為什么人類總是重復犯同樣的錯誤?
因為慣性,因為環境,因為他人。
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幾乎總是會在25歲左右就徹底定型,在那之后便很難再被人徹底改變。若非本人有改變的意圖,一時迫于時勢或被他人強加上去的所謂“變好”,一旦外在因素消失回歸到原本的生活當中,就又會原形畢露這就是所謂的慣性。
而環境與他人兩者互相獨立卻也息息相關。
苦難的時刻鑄就強者,而強者會帶來安穩與和平,和平歲月若是持久又難免會滋生弱者。
對弱者予以寬容令其也得以生存這點。
便被稱作“明”。
這固然是值得自豪的,但許多人往往會將因為“弱小”“無力”而無害的人誤會成“善良”。
這正是所謂“明”最脆弱的地方。
當明達到頂峰,沒有能力看清問題本質或是解決問題的弱者也可以安然無恙地繁衍生息并且累積起足夠龐大的基數時。
災害就會以幾乎所有人都難以預知的規模和速度爆發。
8月10日,恐慌席卷了整個水俁附近的領地。
泰州失聯的消息姍姍來遲,而在聽聞這個北部重要產糧地區出事的一瞬間,水俁居民們的第一反應便是搶購生活物資。
鄰近章州的他們對于這么近的地方發生的事變有著極高的敏感性,民間的謠言在一夜之間滿天飛,發酵速度和擴散范圍遠超預料,以至于當水俁的統治者在白天對這些平民的搶購狂熱搖頭嘆氣安然入睡,半夜卻被家屬搖醒時,還以為是被海盜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