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時候,你帶傷口與朝露擦身而過。
風塵仆仆,精疲力竭。
太陽漠然照著你的傷口。
前方的意義并非全然無惑。
也不知道此路何其漫漫。”1
戰爭當中的死亡和犧牲到底是一種怎么樣的概念,從古至今,有無數的詩歌都曾盡力為我們表現。令人遺憾但卻又理所當然的,絕大多數的詩歌關注點都在那些英雄和領導人身上,即便是以悲情為主旋律的史詩故事,也往往會以戲劇性的沖突和浪漫化的描寫,令這些出彩的時代英雄死得光榮。
小人物的死,一段戰爭、一段歷史當中的平凡人、普通士兵的死亡,似乎從來處于人們視線的盲區。
所有人都只在乎只關心那些最光芒閃耀的少數人,而其他這些千千萬萬的并不出彩的平凡面孔,就好像是無人在乎的背景一樣
他們安靜著,但卻并非因為他們沉默。他們張大了嘴在吶喊,他們在怒吼、他們在咆哮、他們在奮力揮舞自己手中的武器。但他們發出的聲音無人聽聞,他們說出的話語隨風而逝。他們只是史詩壁畫當中的背景布用以襯托那極為少數的出彩的人物,他們的生平他們的情感他們如何活著如何死去一概
無人在乎。
我們在很早很早之前的故事當中就曾說過,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公平的。
不論在什么地方,由于出身、相貌、財富、權力、甚至是社交能力的差距,同樣做一件事情的兩個人很可能會擁有截然不同的過程,以及天差地別的結果。
就這點而言,我們的小米拉是幸運的。
她在這個動蕩的時代當中遇到了一位可靠的導師,不論是作為生存所需的技能還是引導今后的思考方式,白發的洛安少女都擁有了最佳的教育模板。她可以預見的未來當中能夠取得的成就遠非常人能比但也正像兩人最初相遇的時候亨利所說的那般如她這般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
米拉有自己身上的可圈可點之處,這是肯定的。但源自于出身所限制了的眼光和知識界限,若非與亨利相遇,她便是仍舊不屈不撓,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也終究只能夠日漸沉淪,或許在哪天就喪失了斗志,成為蕓蕓大眾之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凡人。
這正是內拉森林戰役或者說這整場戰爭,連同其他自千百年前就一直斷斷續續發起的戰爭當中無數平凡大眾的真實體驗
他們不懂得劍術技巧,他們也并沒有擁有什么質量高超的好劍。他們唯一懂得的戰斗方式就是格擋反擊,將手中的長矛、草叉、斧子和木棍往對手的身上攻去,直到他們再也無法還手。
他們不識得字,也無法像米拉那樣說好幾門語言;他們沒法看得長遠,因為僅僅是要生存下來就已經如此地困難。
他們饑腸轆轆,自開戰以來就背井離鄉,除了自身攜帶的小鍋和各種武器裝備以外別無他物。他們要自己摘漿果自己打獵,即便如此甚至食物還要被領主給征召過去。
他們是史詩作品當中的背景布,他們是蕓蕓眾生當中無人會去注意的平凡人,他們是戰場統計傷亡時一筆帶過的一個數字。
“某某某戰役,死亡人數一萬人。”
沒有誰會去對這個數字擁有任何的實感,死了一萬人,是的,是,死了一萬人,那么然后呢
有人會去在乎嗎
即便在乎了,又能夠做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