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軟裝備需要備用的布匹和小塊的牛皮或者羊皮,之后是縫紉用的針、亞麻或者絲制的線以及配套的蜂蠟。蜂蠟的用處多多,不光可以用來進行防水密封處理,縫紉的時候將針線在蜂蠟上面拉緊過一下,能起到一定的潤滑效果,使得針線更容易穿過物品。
保養盔甲除銹與武器刀具打磨則需要浮石與油石,再配上用小罐裝的豬油或者其它動物油脂,或是用軟木塞密封的小罐橄欖油,不光可以作為食物,同時也是武器與鎧甲的保養用品。
最后再加上水具,以及進餐所需的小刀、便攜不易碎的木制餐具,輕質的鍛打旅行小吊鍋或者再加上煎盤組成的炊具。如此解決了“行”的裝備,最后剩下的,就是最為麻煩的“食”的部分了。
旅行中的食物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大抵是占到了“衣食住行”當中將近一半準備工作的部分。其它裝備如寢具與衣物之類,只要質量可靠,同一份裝備可以長期重復使用。但食物不行。
食物是消耗品,每日都會有損耗,因此必須根據行進路途的日程來仔細計算要攜帶的口糧。
而在這一基礎上還得再加上負重的因素,背的東西越多自然內心會越有安全感,但是過分沉重的行李會早早使得你累趴,疲勞加上過于沉重的裝備會大大增加失足落入山崖或者水中之類的危險。
必須帶夠,卻又不能帶太多。這兩點本身就需要讓人好生費上一番糾結,除此之外卻還仍舊有保存的問題。
一行人出發時是春天,天氣仍舊算是涼爽,但也沒有冬天那么穩定。時寒時暖加上濕氣的緣故,保存的食物會很容易受潮發霉。
寒冷的北方冬天新鮮食材不需要進行太復雜的處理也能帶出門幾天不會壞,但在其它幾個季節時,攜帶的口糧就必須經過嚴苛的挑選了。
和人武士的主食是粳米,去殼處理以布袋包裹并放在涂有大漆的密封木箱之中能夠有效防潮。除此之外他們還攜帶了沒有去殼的稻谷,有著外殼保護因而能儲存更長時間。之后使用便攜的小型器械去殼,雖然復雜費事一些。
除了主糧以外,剩下的食物大多是經過脫水處理的。里加爾人喜歡用鹽,再三抹制吸干水分,干得可以用來砸人的咸肉保存時間漫長,但在食用時卻必須用水煮好幾回,否則便會咸得發苦硬得磕牙。
熏制的工藝在月之國也是有的,畢竟它與火息息相關,善于用火的人類各地文化自然也都懂得。
但今夜傍晚提早吃的晚餐,他們所品嘗的卻是更加具有月之國風格的食物。
被和人武士譽為上等美味的柴魚片,是經過相當漫長時間才能處理好的一種食材,也是月之國濃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魚本身并不是叫做柴魚,而是沿海漁民所捕撈的大型鰹魚。之所以被稱作柴魚,是因為在處理過程之中要反復烘烤暴曬,最終幾乎徹底脫水的魚肉會變得像是木柴一樣干硬,需要用木工的刨刀裁成小片保存。
這是彌次郎等人攜帶的秘藏食品,因為十分珍貴的緣故,今晚是為了紀念一行人越過了之前的阻礙以及并肩作戰達成了和解,才特地拿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