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又不是那么閑得無聊。
是鄭天河,在魏王入京后,借著公冶一緒的關系,結交了魏王。
更是在數年間的來往,而逐漸變得親近起來。
這件事部分,或者說絕大部分,都有賴于鄭家在坊間的捕風捉影。
老王妃壓低著聲音氣悶地說道“妾身當年就與你說過,莫要插手去管那么多閑事管他莫驚春和陛下的關系再是如何,難道對我們還能有什么影響即便他們愛得死去活來也好,他們下一刻便恨得對方去死也罷,您為何偏是要干涉陛下后宮的事情”她用手抵住額頭,只覺得滿胸腔里都藏著火氣。
這對老王妃來說,何嘗不是另一種刺激
她總是不得不擔心,這一次魏王入宮去了,會不會差點就回不來太后就算再支持,可是這天下,是陛下的天下。
當年張家借著太后的名頭胡亂作亂的時候,可曾看到陛下容忍過
康王,秦王,虛懷王
這些王爺的死,都和京城有關,這在老王妃的眼中,已然象征著京城是個不祥之地。
魏王嘆了口氣,他只是因著從前先帝的緣故,多少有些照料罷了。
他不想再提陛下的事,轉而說起了別的,“這坊間的歌謠傳聞,要說和鄭家有關系,那就太低看鄭天河了,此事和他沒關系。但要說他沒再其中推波助瀾,那也必定不可能。城東出事,那一把火燒死了二三十人,全部都是當夜,那一首暗指莫驚春的歌謠誕生時,在場的所有人。”
王妃倒抽了一口氣。
正如袁鶴鳴所追查的那樣,這些人,這首歌謠,從一開始誕生,便是沒有任何人操控的前提下,出于某些人的惡意,或者說根據京城的傳聞信手拈來,這才融合在歌詞中,逐漸被人傳唱了出去。而后來為何會有那么廣的流傳,也恰恰是平康坊的獨特性,以及世人對于捕風捉影的八卦異常熱衷的緣故。
若是沒有禍根,那便從源頭連根帶起。
而后,這其中推波助瀾過的人,正始帝自然一個都不會放過。
他之所以深夜來訪,是礙于老魏王當真是一無所知。也是因著魏王的作為,起因是因著他與先帝的情面,所以才希望正始帝能夠傳宗接代
陛下雖然瘋癲,但也不是是非不分。
但是,魏王沒事。
可是公冶一緒呢
為了公冶緒能活命,魏王只得犧牲掉鄭天河。
或者說,更多的人。
他的良心難免不安,畢竟成家的事情已經鬧得滿朝皆知,要是公冶一緒被供出來,那必定是大辦特辦。而當初魏王查到的消息里,可不單單只有公冶一緒一個人
畢竟,公冶一緒有野心是一回事,但他又是怎么注意到那成家姐弟
成家隱居的地方離魏王的封地可遠得很,成家姐弟在此之前逃竄過來,意味著早就出事,那是誰動的手
總該有個由來。
鄭天河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是還有更多。
當初魏王抹除掉的證據,可不只是公冶一緒和成家姐弟的線索。
他順手隱瞞的,還有整個世家,整個宗親的顏面。
王妃沉默了許久,“你倒是將此事瞞了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