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驚春一字一頓地看著公冶啟。
正始帝撫掌而笑,“確是如此。”
從一開始,帝王就在期待著清河王的反叛,又或者說,激怒清河王,再讓清河王起兵謀反,本來就在正始帝的謀算里。
然清河王刺殺莫驚春的事情,反倒過來激怒了帝王,以至于他率先朝著清河王世子下手,故而有了這場風波。
其根本在于,正始帝從一開始就在謀算的事情。
莫驚春霍然起身,“陛下,那可都是人命”
正始帝淡定地說道“夫子,有著莫廣生在,他懂如何用最小的代價去完成寡人要做的事情。至于百姓民生夫子,難道你還看不明白嗎
“世家百年千年存在,自然有他們的好,可不是誰都是焦氏,更多的是林氏,竇氏。只要他們還在,只要他們的根基還在,底下的百姓就無出頭之日。”
莫驚春緊蹙眉頭,認真地說道“陛下說得不錯,可是如今還有科舉,光是每三年的科舉,就已經能夠為朝廷送來不少官員,這已經”
“是啊,夫子,你也是知道,每年這些官員里,到底有多少出身權貴”
莫驚春抿緊嘴巴。
如席和方,即便他的出身確實是不堪,可是他的確是從世家里走出來的人。
而這樣的人數,在正始帝主持的三次殿試里,已經占了一半。
正始帝登基四年,加開過兩次恩科。
再加上一次正科,一共是三次。
三次考試,最終能進入官場的人數,一共是一百多人。
這樣的人數對比整個天下的讀書人,乃是少之又少,而這里面,又有一半要分出來給權貴世家。再過上幾年,怕不是全部都由這些高貴出身擠占了全部的名額。
而莫驚春甚至可以想象得到,這些還在近年活躍的官員,在幾十年后,他們的子息又會成為下一代貧寒子弟的阻礙。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不管再是怎么努力,家世對學習的影響甚重,讀書仍然不是普通人能夠維持的事情,如果上升的渠道再被把控,即便朝廷想要施為,卻也無能為力。
教育讀書,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推行的,而是要花費十年,五十年,百年才能代代貫穿下去的實業。
公冶王朝走到今日這步,也花費了一二百年。
莫驚春的手抵著額頭,輕聲說道“就算放開名額,能夠考上來的,也大部分都是讀書世家。就算想要多取百姓出身,可是考試的事情本來就是各憑本事,一旦出現偏差,那便是科場舞弊,反倒是毀掉了科舉的名聲。
“而且每三年的數量,暫時已經能夠滿足官場的更換,若是再開幾百,反倒是會造成冗雜的事情可是即便是這樣,還是不夠,想要廣開民智,便要讓各地都開始尊敬讀書人
“所以去歲,陛下您才會加了律例,只要取得功名,便可遇官不跪。”
而成為舉人,甚至還能每月從官府領錢。
這是官府特批的。
莫看這小小的變化,尤其是遇官不跪,這便讓百姓鮮明地分辨出人與人的不同。
更看得出來讀書的好處。
而只要在會試取得了名頭,而春闈不中的舉人,也可以不必再考進士而選擇進入官場,只是這時候他們的官位不一定會高,有時候會是不入流。
但也能做官。
莫驚春看得出來,正始帝是真心實意想要讓這條上升渠道能夠繼續維持下去。而既然要維持住科舉的正統,那勢必一些不該存在的非正統總是需要重重打擊。
這其中便包括了世家。
世家每年的納稅數量極低,這是早些年開朝太祖特地給世家的允諾,允許他們名下的土地不納貢稅,如此一來,最開始可以說是要招攬世家的手段,可是久而久之,便造成了另外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