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家邊走邊搖頭說道“不是不是,設置錦衣衛,是他給大明江山留下一件隱患,至于靖難之役的起端,卻是太祖皇帝當年留了一道秘旨。那還是洪武二十五年的事情,太子朱標巡查陜西,路上染了風寒,回到南京之后病重不治而亡。太子為人忠厚,又是馬皇后親生,最得太祖皇帝的歡心。他這一死,太祖傷心之極,便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其時太祖皇帝尚有十多個兒子,其中杰出人物著實不少。太祖皇帝棄這些兒子不用,而是以朱允炆為皇太孫,可見他對朱標之死實是痛惜到了極處。
“只是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時年紀尚幼,太祖皇帝擔心他帝位不穩,是以一面繼續屠戮開國功臣,另一面卻給諸王發了一道秘旨。太祖皇帝在秘旨中稱,為防朝中奸臣作亂,若朝中有變,諸王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避免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在秘旨中還告誡諸王,若是諸王有不臣之心,皇帝在必要時也可下令削藩。太祖皇帝原本以為他給諸王下了這樣一道秘旨,諸王與皇帝都是血親,自然會互相照應。卻不料皇帝的寶座是何等的誘惑在皇位面前,哪還講究什么天理人倫,個個都紅了眼睛,只想將屁股坐了上去。諸王有了這秘旨,便可以帶兵以靖難的名義作亂;皇帝有了這秘旨,也可以下令削藩以除后患。建文帝向燕王下手,燕王起兵靖難,歸根結底,可都是因為有了太祖這道秘旨,這才有恃無恐。厲公子,我說靖難之役錯在太祖,總沒有說錯罷”
厲秋風沒有想到太祖皇帝有如此秘旨,只得點了點頭,道“若真如此,太祖皇帝此舉,確有失誤之處。只不過我也曾在朝廷當差,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道秘旨”
朱三家嘿嘿一笑,道“方才我曾問過厲公子,自大明開國直到嘉靖皇帝,共經歷多少位皇帝,這些皇帝之中又有哪一位最得官員和百姓的擁戴,便是與這秘旨有關。燕王攻入南京,登上帝位之后,便即派出心腹,收繳各王府之中所藏的太祖皇帝所發下的這道秘旨。若是有人抗拒不交,便視同謀逆,與建文朝奸黨同罪。為了這道秘旨,確有幾位王爺稀里糊涂被削了王爵后禁錮而死。最后費了不少力氣,總算將這些秘旨全都收到皇宮之中,由成祖皇帝親手燒毀。他之所以要這么做,便是害怕后代之中有人仿效他和建文帝一般,一個大舉削藩,另一個便起兵靖難,到時不免骨肉相殘,再起風波。
“若說起宅心仁厚,成祖皇帝是萬萬當不起這一稱號的。別的不說,便是他誅了方孝孺十族,便不是仁君的手段。在這十一位皇帝之中,最得朝臣和百姓愛戴的,當數宣宗皇帝。厲公子,你既然曾在朝廷之中當差,對于宣宗皇帝的事跡,自然有所知曉罷”
厲秋風點了點頭,道“宣宗皇帝重用賢臣,執行與民休息的國策,力主省事不如省官、安民為福,當政之時,吏治為之一新,百姓安居樂業,確是一位風評極好的皇帝。宣宗一朝政治清明,與仁宗朝合稱仁宣之治,自非虛言。”
朱三家嘿嘿一笑,道“便是這位百姓和朝臣最愛戴的宣宗皇帝,卻在他繼位之后的第二年,便滅了一位大臣的九族,你可知道是為什么”
厲秋風一怔,道“這個厲某卻不知道”
朱三家道“那位大臣不知道從哪里聽到消息,說是當年太祖皇帝有一道秘旨,準許皇帝削藩和諸王靖難,便將這事寫入其私人筆記之中。這消息被錦衣衛打探到之后報到御前,宣宗皇帝待人寬厚,卻立即下令錦衣衛將這大臣拿下,嚴刑拷打,逼問消息的來源。最后為了滅口,將此人殺了不算,連同九族盡數殺死。縱觀宣宗一朝,便是漢王朱高煦叛亂這等大案,也只是將朱高煦囚禁,將其謀主誅殺了事,并未牽連太廣。而那大臣只不過在筆記中寫了一件風聞之事,便即滿門抄斬。以宣宗皇帝之仁慈,竟然施此辣手,可知此事的背后,定然有極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