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所拿的并不能說是醫書,而是劉老留下來的筆記,所謂多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些事情并不是每天坐在這里看書就能有一個好的醫書,而是需要去實踐,劉老年輕的時候亦是如此,背上行囊做了一個游醫,去不同的山川去采藥,一路上治病救人,遭遇不同的病患,然后將自己的數十年的所見所聞記載先來,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游記,其中包含著醫術、藥草、地理、人文、病患、經驗……
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李毅看書看得很慢,可以說是一字一句的斟讀,從中體味劉老當年行醫的經過,一旁還用小字做了注釋,是劉老數十年后再次打開回憶是做得修注,對但年自己治病救人的方法做的修改,畢竟數十年后的劉老醫術自然更進一步了。
一個時辰后桌邊的茶水都已經換了五杯,李毅這才意猶未盡的將游記合起來小心翼翼的放在一旁。
右手一展,一本薄薄的書籍出現在掌心,其上書寫著碩大的《本草》兩個大字,自己占據著封面三分之二的面積。
“話說我是不是有些懶啊!小世界中待了整整二十年愣是沒有寫一個字,看來這本書還真的稱為鴻篇巨著啊!需要用整個人生來書寫了。”李毅微微嘆息一聲說道。
翻開《本草》,開篇第一頁寫的是序,序一般都是讓他人來寫,尤其是那些名人來書寫,不過李毅很欣賞當年范冰冰的一句話,我不用嫁入豪門,因為我就好豪門。
李毅也是這么認為的,我不想要名人幫我寫序,因為我就是名人,當這本書出來之后,世人當拜我為祖師爺。
按照李毅的所想,整個《本草》可分為草部、木部、果部、菜部、谷部、金石部、獸部、鱗部、蟲部、介部、禽部、土部、火部、水部、人部。
可以說將世間大多數的藥草全部分類,而且整個《本草》又分為陰陽兩部,陽部為人間凡俗記載,以其上十五部劃分,陰部為靈藥圃專屬,記載各種各樣的靈草,包括其藥性、品類、生長環境、栽種方法……
“第一部為草部,”李毅提筆書寫道。
“草部·干草”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靈通、國老。”
“甘、平、無毒。”
“傷寒咽痛(少陰癥)。用甘草二兩,蜜水灸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甘草湯”。
肺熱喉痛(有灸熱)。用炒甘草二兩、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兩,加入阿膠半斤。每服五錢,水煎服。
肺痿*頭昏眩,吐涎沫,小便頻數,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兩、炮干姜二兩,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幾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湯”。
肺痿久嗽(惡寒發燒,骨節不適,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兩,研細。每日取一錢,童便三合調下。
小兒熱嗽。用甘草二兩,在豬膽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細,和蜜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飯后服,薄荷湯送下。此方名“涼隔丸”。
嬰兒初生便閉。用甘草、枳殼各一錢,水半碗煎服。
小兒撮口風。用甘草二錢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點兒口中。
嬰兒慢肝風(目澀、畏光、腫閉,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長,豬膽汁灸過,研細。以米汁調少許灌下。
兒童遺尿。用大甘草頭煎湯,每夜臨睡前服之。
小兒尿中帶血。用甘草一兩二錢,加水**,煎成二合。一歲兒一天服盡。
小兒干瘦。用甘草三兩,灸焦,研細,和蜜成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