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多謝娘娘好意。不過有些事,下官當年便已經推拒了,如今都已經垂垂老矣,自然更不敢妄想了。”
袁靜訓說,她當年就已經推拒了那么便是當年的梁帝曾經有過這樣的意思了。
不過不管她所說的是不是真的,今日觀若提出這件事來,都不是好意。
觀若笑著看桂棹為她新倒了熱茶,而后漫不經心地道“袁夫人覺得本宮提出這件事,是出于好意么”
袁靜訓把話說的太客氣了,一點都不像是數年之前的她。
自然,這是地位轉換之故。
“夫人應當知道,當年您的這件事,對文嘉皇后造成了多么大的影響和困擾。”
相處身為融洽愉快的朋友,在她深愛的孩子過世之時,和她的丈夫睡在了一張床上。
光是想一想,都令人覺得無比窒息。
袁靜訓死死地盯著她,她那張端莊嚴肅,看起來無比正直的面具,終于在觀若不客氣的話語之下露出來一點缺口。
“娘娘是有進益,卻也還是不夠聰明。從前之事,您不過聽了一家之言,便能斷定下官有罪了么”
都已經是這樣了,便是讓她說,她還能說出什么其他的話么
不過是狡辯而已。
觀若并不想給她這樣的機會,“那好,那袁夫人不妨為本宮解答一個問題,而后我們再來商討今日之后的事。”
這個問題,她已經想問許久了。甚至于到了此刻,她幾乎有些問不出口。
“當年你看著本宮往昭臺宮去,親自為本宮插上那支紅寶石發釵,究竟是何用意”
她想要聽她的回答,面對面的回答。是否是虛情假意,她自會判斷。
在袁靜訓開口之前,她忍不住又補上一句,“不要對本宮說謊”
她也不知道她在害怕什么,等著驗證什么。
她明明已經有答案了,在知曉與袁靜訓有關,與那支紅寶石發釵的許多事之后,她分明已經拼湊出來答案了。
可是她還是想要一個不一樣的答案,用以慰藉在青華山時,那個無助的少女對袁靜訓的思念。
也許是會有不一樣的答案的,但當日,這個答案不應該是構筑在謊言之上的。
“那支發釵是文嘉皇后所有之物,是她從前的戀人,馮氏家主馮逾所贈。這一點,娘娘既然問起來,察覺到發釵不對,應該也已經知道了。”
確認過這件事,接下來的對話,都建立在她們盡知前事這個前提之上。
“從前的戀人”這個說法并不準確,但是觀若無心在此時糾正她。
她只是摔下了手中的杯子,用這陣聲響來再次警告袁靜訓,不要對她說謊。
“娘娘在晏氏大勢已去之后,最后一次與下官見面之時,便將這支發釵贈給了下官或者也不能說是贈予。”
“很不幸,下官就是她在生之時所見到的最后一個人。”
她說完這句話,重重地嘆了一口氣。是貨真價實的惆悵。
“在娘娘自刎之前,將她自己閉鎖在了鳳藻宮的內殿之中,那里堆積著她生平常用的幾乎所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