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些評價之中,東漢被稱為“被架空的王朝”,從光武帝劉秀建國開始,宦官、外戚和地方豪強三股勢力就糾纏在一起,除了建國之初光武帝、明帝、章帝時對外戚和宦官有所壓制,章帝之后皆是由這三股勢力輪流執政。
幾百年的頑疾不是說治就能治好的,宦官、外戚和地方豪強在朝中勢力根深蒂固,互相之間盤根錯節,光武帝立國之初重用尚書臺打擊外戚,怕的就是重蹈西漢覆轍,只是沒有達到他想要的結果。
東漢靠地方豪強勢力起家,劉秀即位后打擊地方豪強失敗,他自己本身就是豪強出身,這一點就決定了他在處理地方豪強的事情上硬不起腰,最后度田法只能不了了之。
尚書臺位低權重,即擁有實際權力,又方便皇帝控制,可是同樣,方便皇帝控制,也方便宦官和外戚控制。
章帝之后,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不管是宦官還是外戚,只要加上“平尚書事”“錄尚書事”的頭銜就能控制尚書臺。
控制了尚書臺,也就控制了整個朝堂。
大概老劉家的基因有問題,一個個的都活不長,后期連續七八個皇帝繼位時都是小娃娃,皇帝年幼,自然是太后垂簾聽政,太后臨朝,必然要依靠外戚。
外戚掌權作威作福,小皇帝長大后要擺脫外戚的控制,自然而然重用宦官,通過宦官的勢力來打壓外戚,等下一個小皇帝登基,外戚重新得勢,又要打壓宦官,如此周而復始,朝廷如何能好。
天子慣用重用一方打壓另一方的法子來達到制衡,沒有想過要如何平定這種亂局,等到何進和十常侍針鋒相對,問題已經不是單單除掉外戚宦官可以解決的了。
何進身死,袁紹殺盡宦官,手段粗暴的解決掉困擾東漢王朝幾百年的沉疴頑疾,但是大漢并沒有因此好轉,反而迎來了地方割據豪強稱雄的時代。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自己最可靠。
這是東漢末年,后世的影視小說將這個時代渲染的再怎么絢爛,也掩不住群雄并起之下的哀鴻遍野。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他要在亂世中活下去,連帶著原主的那一份,還要把小家伙教養成人,在小家伙能獨當一面之前必須保住性命,他和小家伙的身份在那兒放著,兩個弟弟都不是省油的燈,容不得他逃避現實。
董卓入長安,他的挖墻腳大業終于拉開帷幕,此處群星璀璨,多他一個又能如何
許久,原煥調整好心情,抿了口蜜水清清嗓子,聲音一如既往的令人如沐春風,“伏義覺得,都亭侯此人如何”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要除掉董卓,可以沒有王允,但是不能沒有呂布,畢竟除了呂奉先,他找不到另一個能讓董卓放下戒心且武力值超高的人選。
呂奉先克父,可沒說他還克主。
高順一臉難以言喻的抬起頭,試圖勸這人三思而后行,“大人真的不再考慮考慮”
那家伙桀驁難馴,一般人真的牽不住。
作者有話要說原煥但是他真的太能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