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廢話”
徐文凱罵道“我今日來,不是要和你說這些的。”
楊延宗挑眉“愿聞其詳。”
正題來了,后者臉色一肅,徐文凱聲音也沉了下來,書房內氣氛立時一變。
“北戎犯邊,你該接到消息了吧”
這北戎,也是不懷好意的,四路分兵,直奔北疆和東北,卻沒有碰過西北一分一毫,這是擺明欲和楊延宗前后夾擊了。
徐文凱神色凝肅,聲音沉沉“北疆軍情告急,急需增兵,而江南季霖蠢蠢欲動,那邊的兵馬并不能動。”
大慶是絕對經不起三面開戰的,這季霖此刻必須震懾按住了。
徐文凱閉了閉眼睛,睜開“我知道,你擅兵,一旦北岸駐軍抽掉,對于你來說是個大好機會。”
“可你倘若不肯休戰,北岸大營最多只能抽調十萬精兵。”
對于大慶朝廷而言,兩邊都是敵人,這等危機,他們是絕對不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的。
可十萬兵力壓上北疆,是有些不夠的,十五萬已經是至少的增援了。
“這些,想必不用我說,你也是一清二楚的。”
徐文凱定定看著楊延宗“這趟,陛下及文武臣將本大力阻止我來的,但我還是堅持來了。”
“你曾駐邊抗戎多年,你應當知道,關外的漢民,過的是什么的日子。”
“一旦國門被叩開,百姓涂炭,漢室江山不再,家國支離破碎。”
和他們現在的內戰是不一樣的,他們現在內戰說到底,都是兵士的戰,雙方都默契沒有碰過老百姓。
而且說到底,也是一個鍋里的東西,大慶季氏是漢人,徐文凱及滿朝文武是漢人,楊延宗也是漢人。
這和被外虜破關是不一樣的,歷史上但凡外寇成功破關占據河山,對于中原漢民來說絕對是一場覆頂的災難。
“我不求你共同出兵北上抗敵,”在目前情況而言,這是不可能實施的,徐文凱道,“我只求你看在關外的外寇和關內的百姓的份上,就此罷休,停戰退兵”
這場談話,并沒持續太久,該說的都說了,多說也沒用。
最后離開之前,徐文凱從懷里取出一封書信,放在書案上,轉身快步離去。
風起云動,吹散陰云,天光更亮了,大書案旁的長明燭火被微風吹動,不斷閃爍著。
楊延宗盯了那封書信半晌,伸手取過來。
這封信箋的上字跡很熟悉,信封邊緣也起了毛邊,顯然是被保存者經常摩挲以懷緬的,不過卻沒有打開過蠟封和火漆,上面鐵劃陰鉤四個大字“楊慎行,啟”,筆鋒有些久病的虛弱無力,但風骨猶存。
這是徐老將軍臨終前寫給日后的楊延宗的一封信,留給徐文凱暫保存的。
徐老將軍臨終推季元昊上位已是思無可思,但他始終仍憂慮將來的局面最終還是會走向自己最擔心的那個方向。
臨終前難以瞑目,他最終寫下這封信,交給徐文凱保存。
楊延宗打開信,信也是徐老將軍親筆,但出乎他意料的卻是,沒再有半句忠君忠國之言。
信上,從昔年第一次見少年的楊延宗回憶起,徐老將軍當年是極其欣賞楊延宗的,楊延宗也在那次西、北合軍抗寇有著極出色極一鳴驚人的表現,徐老將軍細細追憶了當年那場戰役,從開始、轉折,到最后,種種細節,之后是楊延宗這么些年他知道的戰功,以及,他本人這么多年與北戎交戰對對方待漢民虐殺的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