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來,末了,他只最后對楊延宗說了一句,“炎黃伊始,興敗更替,王朝鼎立,延續至今。秦皇漢武不得萬萬年,季氏想來亦然。余只盼卿勿忘不教胡馬度陰山之志,我漢民泱泱大好河山,斷斷不可失于北戎之鐵蹄,否則百姓凋零,生靈涂炭,血染山河矣,”
徐老將軍非但沒有將自己的觀念強加于楊延宗頭上,他反而十分豁達,王朝興敗更替,當年季氏也是這樣得到天下的,楊延宗若真走上這一步,他沒話可說,只盼他謹記,不管怎么打,毋忘不教外寇入關。
這位老人,一生都這么讓人敬佩。
楊延宗輕嘆一聲,將這封信疊好重新裝了起來,放回抽屜里。
他坐了片刻,直接起身,召來李盛恩蔣清平楊延貞蔡英華等武將文官,把季子穆的那紙詔書彈過去,“照這個,還有我們腳下這半個江陵,以津水為界,讓朝廷派人過來,十年之內他們不得主動出兵”
“去吧。”
“是”
李盛恩等人接過詔書,齊齊跪地應是。
其實北戎犯邊的消息他們也接到了,大家都挺糾結的,北戎打什么主意一目了然,不戰吧,吃虧了;戰吧,心里又過不去。
現在得了楊延宗明確指示,大家對視一眼,心里卻不約而同都一松。
李盛恩等仰首齊聲“主子高義”
聲音都挺大的,大家情緒都有些激動,顯然雖遺憾,但也是挺愿意的。
楊延宗沒好氣“行了,回去罷。”
“是”
大家撓頭的撓頭,聳肩的聳肩,都露出了笑臉。
舟行破水,回到津南大營,等屏退了諸將,獨剩下他和蘇瓷的時候,楊延宗才說。
“我到底是個漢人。”
他如此說道。
抗戎了十幾年,有些東西,是刻在骨子里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也就兩人獨處,在面對蘇瓷的時候,楊延宗才吐露了自己真實的全部想法。
他長吐一口氣,“大慶到底氣數未盡。”
“若要繼續強攻,我或許能下半壁江山,但傷亡必定極大。”
大得遠超此刻預料,他身后這些跟隨他多年的老兵老將,至少得死亡超過一半。
楊延宗一向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雖先前戰局占盡優勢,但一旦朝廷站穩腳跟重新拉開防線,他可以肯定地說,接下來絕對不會再有那么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皇帝駕崩軍心大動的大好戰機,可一不可再的。
而大慶到底是傾一國之力,和楊延宗初立西南西北還是有區別的,前者如今兵力約五十萬,哪怕調走了十五萬,也有三十來萬,而楊延宗如今麾下兵馬三十余萬。
固然打下去,楊延宗是有不小的把握,但他同時很清楚,傷亡必會極大極大。
大慶氣數未盡,就算皇帝不怎么樣,卻有著以徐文凱為首的一干忠臣良將。他們平時不愿意參與黨爭不露頭不顯眼,但一旦兵臨城下,卻能為大慶拋頭顱灑熱血。
接下來的戰事不會這么容易了,他如今的營中,其實大家都有些過于樂觀了。
楊延宗卻很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