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儀在即,秋蕪每日幫著七娘一同趕制嫁衣。
民間有俗,女兒出生后,便要學女工,待技藝學成,便會親手為自己制一身嫁衣。一針一線,都飽含著女子對未來的夫婿的期待和憧憬。
七娘從小被家人賣去戲班,只學唱戲,不學刺繡,后來又被荊州司馬謝莊彥買回府中,原以為這輩子都不會有披上嫁衣的機會了,卻沒想到還會遇見陳大威這樣好郎君。
這身嫁衣,她從一個多月前就已開始準備。
陳大威原說要替她請城里的繡娘做,以免她每日照顧椿萱院的孩童們之余,還要挑燈夜戰,熬壞了眼睛。
她心中歡喜,但因覺得親手縫制才能有好兆頭,這才堅持自己做。繡樣是秋蕪畫的,她有不會的,便都問秋蕪。
秋蕪則專門替嬌嬌做了一身藕荷色的新衣裳,用的是京城富戶家中女童常穿的樣式,衣襟處、袖口邊、裙擺上繡了蝶戀花的紋樣,甚是好看,讓嬌嬌愛不釋手。
終于,在婚儀前兩日,嫁衣的最后一針收邊。
青底金線的大袖深衣被懸在架子上,比不得官宦人家那般的華麗貴重,但看起來精致體面,顯然用了許多心思。
七娘站在一旁端詳片刻,深感滿意的同時,亦覺感慨,不由拉著秋蕪的手,認真道“阿蕪,我這輩子還能穿一次嫁衣,都是托你的福。如今,我別無他求,只盼你這輩子也能過得順遂如意。”
其實,她原本想說的是“也能穿一次嫁衣,嫁個如意郎君”,但想到元穆安,又覺提了這話,反倒惹秋蕪不快,這才改了口。
秋蕪知曉七娘的好意,笑著點頭,說“如今的日子,我已覺得十分滿意,今后只要能一直這么下去就好了。”
兩日后便是婚儀。
這日,除了宋七娘和陳大威,涼州城里還有好幾戶人家要辦喜事。不但是因為今日天朗氣清,是黃歷上宜婚嫁的好日子,還因為近來四處流傳的天子傷重的消息。
這兩日,州府府衙中甚至有幾位差役說親眼見到了天子臥床不起,由數十名羽林軍貼身看護的情形。
平民百姓擔憂國家安危之余,亦操心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萬一天子果真不治而亡,則要有禁婚嫁宴樂的國喪之期,之后,又多半會陷入戰亂。倒不如趁眼下,先將喜事辦了。
是以,整個涼州城都顯得喜氣洋洋,熱鬧不已。
秋蕪一大早就陪在七娘身邊,看著她從沐浴更衣、梳妝打扮,到接受各家親友們的祝賀,再到最后黃昏時分,站在屋門處,由紅光滿面的陳大威迎著,站上停在街上的接親馬車,在所有人的歡呼與撫掌聲中,緩緩朝陳大威的住處行去。
寒冷的冬日,眾人隨著迎親的隊伍一道緩緩前行。
邊塞百姓能歌善舞,樂師們奏出的歡快曲調很快引得他們手舞足蹈起來。
在這樣的氛圍里,秋蕪感慨萬千,熱鬧喜悅的人群從她面前行過,讓她的唇角也跟著揚起來,露出溫和而歡喜的笑容。
可不知是不是因為平日交好的幾位娘子都忙著拉緊自家孩子,自出來后,便漸漸與她散開了,留她一個人在人群里看著前方的隊伍,她竟在不知不覺中停下了腳步,怔怔發起呆來,連隊伍逐漸前行,直至離得越來越遠都不曾察覺。
“怎么一個人站在這兒不走”
耳邊忽然響起一道熟悉沉穩的嗓音,與前方飄來的歡快的樂聲與小鬧聲交織在一起,竟有種難以言喻的繾綣與關懷。
秋蕪被這一句話拉回神,一轉身,就見身邊站著已多日不曾露面的元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