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與秦銜預想的一樣。
那些娘子們雖敬秋蕪是折沖都尉的親妹妹,但若要將自己的孩子送去交由她照管,總有疑慮。
她們從未聽說過這樣的事,不明白秋蕪好好一個娘子,為何不在家中過養尊處優的日子,反而要在外做這些事。
原本有人疑心她想中從牟利。可她卻說,不會收她們一分一毫,只要她們將孩子們每日的口糧折算一番,交些米面菜蔬、雞鴨魚肉等便可。
然而如此一來,反更讓她們疑惑不解了。
好在有秦銜出面幫忙。
他的手下恰好有兩名新上任的年輕參軍,家中妻兒具在,一個有個六歲的兒子,另一個則有個五歲的女兒。
這二人在他的建議下,趁著回家探親的兩日,說動家中的妻子,同意將自家孩子送到秋蕪那兒。
有了這兩家的帶頭,再加上秋蕪在宮中待了那么多年,又當過管事姑姑,平日雖乍看溫溫淡淡,不算十分健談,但真說起話來,尤其同娘子們說起話來,總能叫人如沐春風,心里舒坦極了。
很快,一個多月后,便有十多位住在城中的娘子們愿意將自家的孩子送到秋蕪這兒。
秋蕪已然與七娘一起,將新購下的一處院落收拾干凈。
秦銜身邊那名與七娘扮過夫妻的名叫陳大威的手下除了有一身武藝外,還學了一手木匠的營生,見她們要照料孩子們,便到城外的山林里找了木料,親手做了兩張給孩子們歇息、睡覺、玩耍用的榻。
秋蕪見狀,又做了幾塊褥子、被衾出來。
她的繡活都是在宮里學的,用的雖是普通的布料,可做出來卻十分結實細致。
七娘看得佩服不已,每日忙完才置下的田地間的事后,便跟在她身邊學做針線。
她在戲班子長大,后來在大宅院里待了兩年,除了最簡單的縫縫補補,稍復雜的針線功夫都沒學過,一見秋蕪有這樣的手藝,便想跟著學一學,將來不但能給自己和嬌嬌做衣裳,還能替秋蕪分擔一些。
秋蕪已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不再需要像先前約定的那樣與她和嬌嬌相依為命,盡管如此,當她想將先前替秋蕪保管的那筆錢財交還回去的時候,秋蕪卻沒要,只說是用來謝她先前幾次三番伸出援手的,最后在她的再三要求下,才還了大半回去。
至于余下的,她思來想去,與自己從大牢里出來時拿到的那筆錢放到一起,到城外置了一片田地,雇了農戶耕種,又在城中挑了一處雖只有一間屋大小,但位于集市附近的鋪面,用余下的錢買下收租,往后每月掙來的錢糧都照比分給秋蕪。
她雖一直是個市井小民,卻從無貪念,不愿多受別人的一點恩惠,更不想占別人的一點好處。她與秋蕪認識的時間雖不久,卻已然了解了對方的為人,她珍惜二人相識一場的緣分,更應該真誠對待。
秋蕪也知曉她的用意,見她想學,半點沒有推辭,每日做針線時,都會有意留心自己用的技法,單獨留幾針下來給她做演示。
常用的幾種刺繡縫補技法本不難,只是需要更多耐心,七娘不愚笨,又曾吃過苦,學了一段日子下來,除了繡得還不如秋蕪細致,速度也慢些以外,看起來已是很不錯。
兩人將一切都準備好,陸續有娘子們將家中年紀小的兒女送來,交給她們照顧。
秋蕪有才華學識,會教孩子們念幾句千字文、開蒙要訓等,七娘則張羅孩子們每日的飲食。還有一個秋蕪才買來的名叫阿依的侍女一道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