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大王,縱使窮途末路,亦不愿死于天命。鹿臺上熊熊燃燒的烈焰,一如她曾經在他眼底看到的星火。即使浩大帝國毀之一炬,又何惜哉
而那火種,又何嘗不燃燒在周王姬發的眼中呢
天子、天子,此時君權為天命所授。他日,誰又料到會否有凡人假借天命而御極到了那時,或許神仙也不過是凡人手中借以實現自己心愿的工具。有用則信,無用則棄,再無敬畏之心。
只是她的大王
妲己安靜地伏在帝君的膝頭。昔年舊夢,他怕是已經都忘了吧。天上地下,相見機會也是寥寥。她懷抱著如此微弱的希望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或許,真的只是為了替他怨恨,替他不甘,替他看著他埋下的火種有朝一日勢成燎原,替他心疼他自己而已。
紫府乃神仙居所,雖可見金烏西沉,卻無夜無月。晃晃昱昱,天光明亮,經年與人間有別。
而神仙自也與凡人不同,一次入定便可能過去數十年。人間王朝的諸事落定,或許也就只是神仙的一闔眼罷了。
東華帝君并不時常閉關。三島十洲雖在他的治下,但其上各族也不敢拿些零碎的小事打擾于他。于是他便好似只是終日閑坐,唯獨不同的不過是近日偏愛狐貍幾分,在哪兒坐著都抱著那只皮毛順滑的八尾狐,悠閑擼毛。
而妲己便也以為這樣的日子可能要到地老天荒。不過,每日間除了偶爾去照看一番那條東海小龍,帝君的純粹靈力都流轉于她周身助她重凝九尾,她也就乖順地任抱任擼。
又是那可觀金烏每日自扶桑飛往若木的水榭,妲己發現帝君似乎尤為偏愛這地方。
她感受著自東方湯谷灑落到她身上的金烏之力,以為今天也會就這般安安靜靜地度過。
然而,小童的聲音打破了水榭中的寂靜。
“帝君,都準備好了。”
東華帝君門下閬風,與其妹拾蘭均是紫府靈官。雖不過小童模樣,又好似僅做些守門待客的雜事。但偌大宮闕,東華帝君僅留下他們兄妹二人,便可見出其不凡。更何況,昔年玉帝王母又何嘗不過只是紫霄宮前守門的小道童。縱使東華帝君尊貴不及道祖,但紫府出身,在這三界,也算不得卑弱。
況且妲己搖了搖尾巴。
那么久了,她竟仍看不出閬風和拾蘭的根腳。
“那便啟程吧。”東華帝君最后摸了摸狐貍的腦袋,將她安置在榻上。“小狐貍,你且在府中安心修養。斷尾之傷不可輕忽。閬風,島中諸事便由你先照料著。若有變故,青鸞傳訊。”
“帝君”“帝君。”
“有拾蘭隨我同行,不必憂心。”東華帝君平和的目光讓閬風說不出勸阻的話。
他隨后望向妲己,“狐貍,你或可信他。”
為君王者,生不曾屈服于所謂的命運。死了一次,難道反而會真的被封神榜牢牢束縛嗎
他一步踏出,原本的少年模樣逐漸變換,化作了世人更為熟悉的青年神君,玄衣皓發,仙姿凜然。許是覺出有幾分不妥,無聲無息間那一頭白發已盡數化為墨色,玄色帝服也變作了如雪麻衣。
“帝君。”
在他身后,閬風突然單膝跪地。
“還請保重自身。”
“我只是”東華帝君沒有回頭,但聲音卻湮沒于唇齒間。他想到自己的打算,搖了搖頭,也不怪閬風會擔心至此。“不必憂心。”
他鮮少多言,今日卻為閬風的擔憂說了兩遍勸解之語。閬風隨侍他多年,知曉他的脾性,到底不敢再勸。雙膝落地,深深拜伏。
不必回頭,東華帝君也能“看”到閬風的一舉一動。他向前的腳步略頓,終是身化流光,往人間而去。而在他身側,一頭四足異獸踏云而來,親昵地蹭了蹭他的衣角,鳴聲如馬。
作者有話要說受童年濾鏡影響,作者還是挺磕紂王x妲己的。不過文中妲己視角對于紂王的評價絕對有真愛濾鏡加成和一部分劇情需要的關系。作為殷商最后一個王,只能說紂王沒有史書上說的那么壞,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子貢那句“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前提是紂王是“不善”的,然后才是“以天下之惡歸之于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