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便不打擾帝君雅興。”
褒珎與褒瑨退至一旁,低眉垂目,恭送東華帝君帶著他身邊靈官駕云離去。直到云氣消隱不見,兩龍彼此對視一眼,方才暗暗舒了口氣。
龍王將密令藏于日常文書中送至褒水,命他們日后聽憑東華帝君吩咐,并將教導龍族未來帝君的重任相托。但此事需做得隱秘,不能惹來天庭生疑。可他們好好做著褒水龍君,又哪里來的借口投入紫府門下。
更何況四海龍族一向抱團排外,雖因日漸勢弱而不得不禮敬這漫天神佛,但絕無改投他人的先例。他們苦思良久,不知該如何是好。所幸這次東華帝君親出紫府,令他們與之有了接觸,又給了他們三百年的時間,興許日后會有合適的機會吧。
龍身入水,激起一陣巨浪,旋即又隨著奔騰的江流逐漸平息,滔滔江水向東奔涌而去。
而一直遠遠觀察著這邊的一名草頭神也將訊報層層傳到了自家主君手中。
卻道他家主君是誰正是曾在封神一戰中大放異彩,并得姜子牙親口稱贊“智勇雙全,功高千古”的清源妙道真君楊戩。
原來自封神之后,楊戩同李靖等玄門弟子辭別武王,各歸山門。然如李靖諸人尚還需閉門修行,可楊戩早在奉師命下山前便已出師,九轉元功大成,修得無窮妙道,肉身成圣,更得元始天尊親授真君封號“清源妙道”。
天庭攬闡、截兩教諸弟子為己用,封神榜錄名。通天教主隨道祖前往紫霄宮,碧游宮門人俱散;而元始天尊雖只是奉師命回轉洞府,但心中已明師尊真意,知天道今時要保天庭神道統治不可動搖。于是待得他們這些未上封神榜的弟子回山后,也頒下法旨,言道玉虛昆侖自此封山,不問三界諸事。而楊戩與李靖等七人雖未上得封神榜,但既履封神一役,便與天庭、靈山有了千絲萬縷的因果,待得出師后,須自行離山,領天庭、靈山敕令。
誰都明白元始天尊法旨中未寫明的那句話。昆侖封山,一旦他們出師,他日,又可還有回轉的機會
到底是怎樣的天意因果,令玉清元始天尊連三代中僅剩的弟子都無法留下
法旨既下,十二金仙俱是不忍。然他們最擔心的,卻還是楊戩。他已出師,便甚至不能在昆侖再多留一留;而天庭與他,中間更是隔著血海深仇,要他怎么去接天庭的敕令
只有當事人最為坦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大禮拜別師門尊長,而后頭也不回地去了天庭。
再后來,他便拿著天庭冊封昭惠顯圣仁佑王和允其聽調不聽宣的敕令回了故土。蜀地空寂千年,終于迎回了曾經代代居住于此、庇佑這方土地的血脈。
以東華帝君的修為,自然不會沒有發現不遠處的窺探。
他雙手攏于袖袍中,看著黃杉紗帽的少年縱云而來,難得露出了幾分真切的笑意。
而站在他一側的拾蘭也感應到了不遠處的云氣翻涌。她偏過頭,看清了那少年的模樣,于是臉上便扯開了大大的笑容,沖那少年用力地揮揮手。
“清源”
作者有話要說1楚地劇情部分化用自楚子熊繹故事及九歌東皇太一;
2周南、南山、漢水一說為漢中、秦嶺、漢江古稱;
3楊戩的設定在綜合參考封神演義、民間傳說、道教神話和寶蓮燈的基礎上另有私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