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志在關中討伐元麗、于忠時,足足偷了六萬余民戶。
每戶五到六口,這便是接近四十萬人。
聽起來很多,但放在偌大的關西潼關以西,大致就如燒餅上的一顆芝麻。
元恪登基時曾令各州清點丁戶,只是舉關中五州的明戶,也就是涇、岐、雍、華、洛五州,登記在冊的都足有一百九十余萬。若是算上隱戶,最少也有三百萬往上。
而地處關外凡關中四關之外的秦梁二州相對少一些,但也絕對比晉地,北鎮的丁戶要多的多。
兩州在冊明戶六十余萬戶,李承志也才只是偷了十分之一。要不是怕河西的糧食不夠,養不活太多的人,以他當時的能力,這個數字還能翻上一番。
再加上前年的一萬五千戶,并新近自涼州搶擄來的近萬戶,這便是九萬。
而除此外,李承志還在關中趁機收編了兩萬余叛軍。之后李始良授李承志之意,皆編為屯田軍戶。不但給其分田、分口糧、借貸牲畜、配發糧種、農具等,還給發老婆、孩子。
你要問老婆和孩子是從哪里來的
莫忘了李松將杜侖部滅族之后,搶擄的不單單有數百萬牲畜,還有數萬胡族。其中胡丁近五千,婦蠕老弱卻足有三萬。
不然就憑李松的那五千戰兵,猴年馬月才能將那么多的牛羊趕到河西
畢竟是以詩傳家的大儒之后,從小接受的就是“以仁孝治天下”的儒家經義,李松也罷,其余李氏仆臣也罷,委實硬不下心將屠刀伸向女人和小孩。
但如何養活這些人,卻又成了大難題。
李承志倒無所謂,他沒有血統情節,向來信奉“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的道理
再加短期內的河西也無需供養太多的戰兵,是以兩相一折衷,便有了
第575章鋼炮第17頁,點擊下一頁。
這一幕。
別說,消息一經放出,叛軍爭先恐后,差點將頭打爛。
如此一來,西海民戶近十一萬,已是家家有田,戶戶有羊,人人有妻。
就是住的條件差一些,近三萬戶住的是地窩棚,余下的八萬,就只能宿帳。
暖季自無不可,但到冬日卻是大麻煩。畢竟氈帳再厚,也不如屋舍來的暖和。
困此李承志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待落雪之前,使民戶遷居至表是縣城、張掖郡城等。
到那時朝廷與高肇八成鏖戰正酣,哪還能理會得河西如何。又因天寒地凍,路途遙遠,元鷙便是得訊,九成九也不會出兵。
等到來年開春,再遷回鎮夷與西海也不遲。
而這只是其次,最令李承志頭痛的,是糧食。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雖說如今只是西海的存糧就足夠軍民吃嚼兩年。但萬一天不遂人愿,兩年后還未占下河西,未墾出足夠多的良田,更或是連接數年都是風不調雨不順,又該如何
牲畜倒是很多,但家財萬貫,活的不算。但凡來兩場災,這玩意當年就能死過半數。要是瘟疫,更是得清圈。
不然為何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更替的這般快,漢族卻一直屹立不倒
所以李承志已然開始動腦筋,從哪里再能弄點糧。
“咚”的一聲巨響,讓李承志醒神來。
這是行刑的鼓令,鼓聲方落,十余刀手便舉起了屠刀。又聽一陣嘶吼,十數顆頭顱沖天而起,鮮血激噴而出,又如雨一般的灑落下來,濺了刀手一頭一臉。
人頭跌落于臺上,就如皮球一般骨碌碌的滾落下去,圍在刑臺前的百姓一陣驚呼,如避蛇蝎般的往后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