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志不以為意的解釋道,“此物與石炮有異曲同工之妙,故而李彰才能適應的這般怪。當然,也要賴他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將石炮擺弄的精熟,所以才能事半功倍。”
震驚了許久,李亮才回過了神,嘶啞著嗓子問道“但仆未想到,此物威力竟如此之大”
那烽燧用的是從南山祁連山運來的紅土夯造,雖不高,但墻卻壘的極厚,足有六尺余。且是李松親自盯著建造的,絕無半分偷工減料。
李亮預計,便是用火藥包炸,上百斤都不一定能炸的開。
而方才看李彰填裝火藥,三次有沒有用到十斤
其實這是兩碼事,并非一個概念,李承志給李亮私授火藥秘方,并一應火器的制法之時就講過。
但李亮一時沒轉過彎若用炸藥,至多也就是將藥包拋射至城墻之下。但若是在城墻上鉆一個洞,再將炸藥填進去密封好,或許只需斤,就能將整座烽燧炸塌。
李承志準備趁機給他講一講這其中的道理,聽到身后隱有轟隆之聲傳來,又下意識的轉過了頭。
只見數道煙塵有如黃龍,居先一旗摯著信幡,正是李始良的儀仗。
李承志微一沉吟,肅聲說道“你如今兼著工部,諸多火器皆要由你督造,是以還是要多用些心,好好鉆研一番。便如這火炮,你若有心,早就該看出是大了許多倍的煙花筒而已”
煙火筒
李亮勐的一愣,頓時恍然大悟。
還真就是如此。
同樣用的都是封死尾部的鐵管,而后在其中裝填火藥。不過火炮射的是鐵彈,煙花筒射的是飛出去能炸出火星的炮仗。
他靈機一動,滿臉喜色“若是這般,豈不是說用這火炮也能如煙花一般,將雷罐射出千步以外的炸敵”
李亮能聯想到爆炸彈并不意外,那為何他之前就未聯想到火炮
李承志心里很清楚,并非李亮不聰明,而是極有分寸
他微微一嘆“當然能,但工藝要求更為精細,至少不能炮還未發,彈卻先在膛中炸了”
李良在一旁應著“多試幾次就是了”
李承志微微點頭,低聲交待道“但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培養一全工匠不容易,能少死一個,就要少死一個”
二人心中一凌,頓時就想起了剛到鎮夷,他組織李氏工匠調試火藥時的過往
只這幾句話的功夫,李始良等人就奔到十丈開外。眾人紛紛下馬,逐一向李承志見禮。
隴共十數人,皆為涇州之時,隨李承志起兵的心腹。如今已各有職責,除李松只負民務之外,其余人等皆是即有軍職,也有文職。
沒辦法,只能怪西海崛起的再快,發展的過為迅速,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眾人問過禮,又盯著四周的幾灘物事,眼中盡是好奇。
一駕馬車上全是扎的四四方方的麻包,只聞氣味就能知道,定是火藥無疑。
另有一車拉著鐵丸與石彈,皆是三尺大小。除此外,還有水桶、麻布,牛尾刷之類的事物,也不知做何用處。
再往后看,便是李彰與幾位親信,正在擺弄著一根黑黝黝的鐵柱,似是在用水涮洗。
“方才予關城之中,突響爆聲如雷,時響時停,我正欲遣人來察,李聰來秉,稱你在城西試炮”
李始良圍著火炮轉了一圈,“想來就是此物”
“伯父明見”
李承志笑吟吟的應著,又一指李彰,“發什么愣先試射程”
李彰呲牙一笑,親自填裝了起來。
已試了十余炮,李彰已大致掌握了藥量,不多不少,三斤剛好。
若再多,炮身就會抖,自然無準頭可言。若再少,射程并威力就會降低。
能被李承志喚來的,自然都見識過炸藥的威力。也根本不用多提醒,看李承志一往后退,眾人齊唰唰的跟上過去。
離炮約五六丈,李承志停下腳步。此處并無山梁,李亮連聲急喝,數十親衛忙從馬上取下盾,足足護了三層。
也就將將站定,勐聲一聲巨響。
李彰耐不得久等,將引信剪去了多半,就只余出數尺,是以才這般快。
感受著腳下的震感,一眾親信的脖子越伸越長,順著飛出去的彈丸往遠處望去。
只至煙塵升起,眾人無一不驚竟這般遠
李承志平靜的問著“該有多少”
李彰瞇眼一瞅“至少九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