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頓時響起一陣倒抽涼氣的聲音。
三尺大小的鐵丸,怎么也該有十斤往上吧,這得多大的力道才能射這么遠
李承志揮了揮手,意思是莫要聒噪,又往山梁上瞅了瞅。
一個塘騎舉著三角旗,用力了揮舞了一下。
李彰的經驗很豐富,眼睛也很毒,只比塘騎所報少了三十步。
看來這樽炮的最大射程,也就是千步左右,不過完全夠用了。
李承志又一揮手“這次依舊射那烽燧,瞄準些”
李彰恭聲應是,連聲呼喝著幾個親信。約摸一刻,便響起了斷斷續續的炮聲。
李承志特意交待過,所以李彰很是謹慎,填裝的過程并不快,大約一字五分鐘才能放一炮。
一是要徹底降溫,以免炸膛。二是要清理殘渣,以免炮膛中留下暗傷。三是要調整角度。
是以不等李彰發下一炮,山梁上的煙塵就散了個干凈,眾人看的極是清楚。
放了八炮,三炮未中,而剩下的五炮,便將足有兩丈高的烽燧轟的還不足一丈。
此時哪還顧的上倒吸涼氣
自李始良以下,無一不是瞪目結舌,呆如木雞。
于一里外,將一座墻厚六尺,高有兩丈的墩城轟塌,這已然不是駭人聽聞了,而是想都不敢想。
就算天上真的降下一道雷來,有沒有這般利害
直到聽李承志喚著李聰,將運來的草人、草馬擺到百步之外,才有人回過神。
但便是心中再驚、再奇,也無人敢出聲發問,只是看著李承志發號施令。
看土地太軟,放一次炮就要墊一次,不但麻煩,還影響準頭,李索性讓李彰拆了一駕馬車,墊在炮身下。又用麻包裝土,穩在炮身兩側。
李聰也已擺好了草人草馬,不多不少,剛好四百具,還擺成了一座方圓約二十步的小形方陣。
按李承志的交待,這些全是從校場搬來,還特地著了皮甲。
之所以未披鋼甲,是因為舉天下間除西海之外,再無哪一國富裕到全軍披甲率近達三成。
當然,也是因為西海兵少
這次費時有些長,近有半個時辰。
因為李承志拿不準每次裝多少藥、多少碎鐵、鐵釘合適,所以先令李彰往空處放了幾炮,試了試藥量。
待正式試炮,眾人的眼珠子差點瞪出來。
只聽一聲巨響,足足四百具人馬的方陣,當即就倒了一大半。
而這只是其次。
李承志率眾人上前查看,近半的草馬不但被射倒,就連皮甲都被射穿。而靠前那幾排,甚至已然對穿。
一眾親信連呼氣的動作都不由自主的小了許多,看著李承志的眼神之中盡是恐懼。
這已非人力可為,但李承志偏偏就做到了
隨即,反應稍快些的臉上就浮出了難以抑制的喜色。
在此物面前,管你披多厚的甲,擺多厚的陣,也只需一炮而已。
便是舉天下最為驍勇的虎騎來了又能如何
就算射不死,一炮也能將你射倒,然后再補上兩炮
李承志早已過了最初的興奮,是以風輕云澹,給李亮與李良細細交待著“如這般的大炮,先鑄五十具出來,二十具裝于鎮夷關城,其余以備不時之需
除此外,你二人回去后需細細鉆研,再造些小炮出來,多則兩三百斤,少則百斤,先各鑄一樽一出”
李承志是想鑄虎蹲炮。這一種也就百余斤,只要有騾馬,就能拉著走,很是方便。
李良有些不解“敢問郎君,想來此物應是越大,力道就越大,射的也就越遠,是以為何要造小炮”
“你當我不知炮越大威力也就越大”
李承志笑著斥道,“但遠征千里,翻山越嶺之處何其多。若炮太重,又無馳道或行不得車駕,難不成我還能喚你李良來背過山去”
李朗愣了愣,李始良、李松等人的眼睛卻更見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