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七竅玲瓏心肝的人物,見元懌面如土色,又驚又疑,焉能不知他懼從何來
四輔對視一眼,最后將目光定格在元詮臉上。
元詮稍一猶豫,長聲一嘆,從懷中取出一物,恭恭敬敬的獻于元懌“若非先皇圣明,留有遺詔,我等焉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也更可能如探囊取物,手到擒來”
先帝遺命
盯著元詮手中的鐵匣,元懌全身的汗毛都豎了起來。
怪是得他稍一吐露不平之意,如元遙、奚康生、邢巒竟都是異口同聲,首肯心折
怪不得他悄然入京,暗中聯絡元詮、劉芳等在京中的輔臣,予其密謀廢后,就如順水推舟,順利至極。
更怪不得元淵等人受盡高英恩寵,卻是說叛就叛,說反就反
可笑入宮之時他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翻手便為云,覆手便為雨,行廢立之事如同吹灰
也就兩三息,他突然就驚醒了過來,劈手奪過鐵匣,取出的里面的黃絹。
“牝雞司辰,陰錯陽差,終非長久之道,眾卿豈不聞呂雉之舊事乎若高英行差踏錯,有危及江山社稷之舉,諸輔可商討廢之”
只看了第一句,元懌便止不住的顫了起來。
他不由自主的就想到高祖孝文臨終時,秘賜于元勰、元雍、元澄的那道秘旨宣智元恪體弱多病,恐難以長壽,性情陰柔,非仁君之相
若非那道遺旨,先皇定然不會甫一登基,便對高祖諸子高舉屠刀,百般迫害。
而若無那道遺旨,元禧、元愉,乃至之后的元懷、元雍、元麗也就不會相繼起兵造反。
而如元干、元羽、元詳皆為孝文之弟也就不會死的明不白,元勰也不會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鴆殺,元澄更不會終宣武朝而不得重用
皇兄,你就不怕重蹈覆輒
便是因這份遺旨,廢高英有如探囊取物,更無任何波折,但元懌依舊如芒在背,如刺在喉。
依皇兄的心性,既有密旨留下,焉能只會防備高英一人
他用力的一咬舌尖,定眼再看。
而只是一眼,便使元懌瞳孔一縮,心臟猛的一抽。
“高肇本無學識,因朕之故,驟而顯赫,故而出情妄作,任性妄為,多有不法之舉。然高氏稱制,必為倚重,定對其言聽計從,高肇必將權侵一時
若滋生他念,顯不臣之跡,諸卿可共誅之若其忠心用命,而太后亦能留心百務,孜孜不倦,自然可網開一面,使高氏子孫遺澤
李承志驚才絕艷,乃曠世奇才,其丹心碧血,堪稱世所罕見。然其人只忠于義,而非忠于君其相鷹視狼顧,其志氣吞牛斗,其性多疑卻又善斷,非常人能服之若未磨梭刓角,便不得重用,不然定為禍患
然過猶不及,過為己勝,高肇為后族,李亦為后族,二者更為翁婿。若二者同為邸柱之臣,既非長久均衡之道,更如養鷹揚去,養慮為患,遲早定生等夷之志故諸卿應早做思量,防微杜漸”
看到這里,元懌雙眼赤紅,猶如充火。
果不其然
皇兄啊皇兄,你死了都不得讓人安生
我道李承志于關中平叛,為何正勢如破竹,所向披糜之時,元英、元澄、元嘉突然就如失心瘋一般,非要建言高英臨陣易帥
易帥也就罷了,為何又是高肇
原來只是遵從先皇遺命,欲使高肇與李承志這對翁婿反目成仇
之后李承志得勝歸朝,挾舉世之功,不但無半分賞賜,卻倍受冷落,之后更是被元英、元澄百般欺壓
原來,一切皆因先皇遺命,只是想磨去其梭角
再之后,高肇卻又反的那般猝然,十有是得知遺旨所在,知高英遲早駐得善終,高氏定然首當其沖,是以不得不反
皇兄啊皇兄,若你泉下有知,得知因你多疑之故,終釀今日苦果,怕是腸子都要悔青吧
嗯,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