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換小乘
鼓勵僧官還俗
而后才引起連鎖反應,大乘教徒一波接一波的造反
李承志心里一動皇帝不會是想整肅佛事吧
還真有可能
元魏皇室扶持佛教本是要制衡門閥,但誰能想到路走著走著就歪了,到最后這兩方竟能勾結在一起
如安定胡氏與涇州昭玄寺狼狽為奸欺壓百姓。烏支李氏與大乘教沆瀣一氣暗謀造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若是不加限制任由發展,日后類似的例子絕對會越來越多不但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更威脅到了國家的統治。
身為皇帝若沒有想法,那就太看起元恪的智商了。
屁股決定腦袋,若按李承志本意,定是會大參特參,將佛教的罪名非羅列出個幾十百條不可。
但不確定皇帝是不是真有此意,李承志只能口是心非“佛門可約民、束德想來,益處還是很大的”
“束德”
皇帝臉色一變,厲聲道“知不知只一個景樂寺的后院中,挖出了多少嬰尸一百八十二具”
李承志雙眼狂瞪。
寺廟中挖出嬰尸,哪來的
尼姑生的
我去,這是人干的事么
看著元恪臉色鐵青,說話時牙都快要咬斷的模樣,李承志心里一跳皇帝不會是要滅佛吧
不是說不能滅,但在北魏干這事的難度相當大。
為何
因為漢化時日尚短,鮮卑本質還是“胡”,與漢族有天然的階級對立情緒。
嗯,看看太武帝滅佛的后續就知道了
在晉之前,漢族是不怎么待見佛教的。認為是外來的異教,一直被視為“胡”教。包括不識字,達不到“儒”這一階級的勞苦大眾,大多都信奉五斗米教,信佛的漢人少之又少。
但在游牧民族中卻非常受歡迎,包括鮮卑族,皆是人人信佛。就跟后世的藏族一樣。所以到五胡亂華之后,佛教隨之大量遷入中原,才慢慢有了興盛的苗頭。
一直到鮮卑入主中原,拓拔氏一統天下的希望越來越大,太武帝不得不考慮如何能讓鮮卑得到漢人認同、如何坐穩這天下時,才想到了抑佛信道。
其本質則是讓鮮卑族徹底融入漢族,以達到拓跋氏長久統治的目的。
此舉雖然得到了漢族世家門閥的鼎力支持,比如以崔、盧、鄭、王為代表的山東士族,但同樣嚴重侵害了鮮卑貴族的利益。
其導致的后果便是太武帝父子反目,太子欲刺太武帝未果被誅,太武帝最后依舊被太子舊臣所刺,以及司徒崔浩被九族盡夷這些都是猝然滅佛的后遺癥。
其后太子的兒子拓跋浚登基,一是因與父親同樣喜佛所以大力推崇佛教,二是被逼無奈再要不復興佛教,漢人還沒反,鮮卑八部倒先反了。
再者因為鮮卑貴族的反攻倒算,漢家門閥隱有叛亂的征兆,皇帝與朝廷急中生智,才想到了利用佛教制約世家
所以說直白些太武帝滅佛失敗到不能再失敗。
但拓跋氏的皇帝也由此有了經驗教訓既然滅不成,咱就一起信皇帝信,大臣信,鮮卑信,漢人也信,這下總該沒人再說這是“胡”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