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科普長文慎入。
這一章簡單闡述了北魏從立國到滅國之間社會矛盾的形成與轉變,不喜可跳過。
正文
元恪剛駕崩的那幾天,就連李承志自己也想不通,為何就能一夜白頭
這近月來,他輾轉反側,冥思苦想,直到昨日于帝陵前見了那三朵如青蓮一般的煙云時,李承志才恍然大悟
原來潛意識中,他早就將元恪當成了標桿、當成了模范,當成了前師不忘后世之師的那一塊鏡子。
不是拉過來一個人就能當皇帝的,何況還是像南北朝時期這種時局最為動蕩,社會關系最為復雜、矛盾最為尖銳的時期。
在這樣復雜且艱難的前提下,元恪能成為北魏的中興之主,使國力達到巔峰,必有過人之處。
入京不久,李承志自然而然的就開始觀察和學習元恪治國、親政、理軍、牧民的方法、手段。
但都還沒入門,學習的標桿說沒就沒了。所以李承志才會有一種“突然就失去了奮斗的方向”的錯覺。
在李承志看來,史書留白并不多的元恪,但與之相比,如開國皇帝道武帝、十二歲為太子時就力克柔然,之后滅大夏、克大燕、收北涼的太武帝、及遷都、漢化的孝文帝等等,元恪的功績即便比不上這幾位,但也沒差多少。
當一朝開竅,突然意識到反并不是那么好造,皇帝更不是那么好當的時候,李承志才有意的開始了解、研究北魏時期的社會及矛盾關系。
有兩趙、三燕、兩秦等前車之鑒,道武帝深知,如果不靠漢人、準確來說如果得不到漢人世族、豪強的支持,胡族想入主中原,做穩江山,無異于癡人說夢。
所以自北魏立國之初,道武帝就擬定了鮮卑漢化的基調。而非像其余五胡政權一樣實行“胡漢分制”的政策。
但長城不是一天就建立起來的,與之相比,“民族融合”這個大命題不知比修長城困難了多少倍。自然會洐生出極其尖銳的社會矛盾。
說通俗一點就是即得利益階層不肯放棄核心權益,必然會制造持續不斷的反革命行為。
有壓迫,自然就有反抗道武帝最終被次子給殺了
好在太子得力,叛亂旋起旋滅,并未引起大規模的動亂,漢化的國策也未動搖。
一直到道武帝的孫子、也就是被劉裕贊為“英圖武略。事駕千古”的太武帝,北魏漢化進程達到了頂峰。相應的,民族矛盾也到了迫不容緩的時刻。
雖然太武帝見機的早,手起刀落,拉崔浩當了替罪羊,誅盡崔浩三族,及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崔氏姻親。更誅殺了意欲謀逆的太子,但民族矛盾依舊爆發了。
英明神武的太武帝沒像道武帝一樣死在兒子手里,卻死在了太監宗愛手里。
之后太武帝的嫡孫,也就是太子拓跋晃的長子拓跋濬繼位,為安撫鮮卑貴族,緩解民族矛盾,有意放緩了漢化進程,并恢復了佛教。
但矛質不可能憑空消失。為帝十三年,拓跋濬最大的政績就是補窟窿補太武帝用力過猛留下的窟窿。
其平定萬人以上的宗室、鮮卑及氏族、高車、歸附的匈奴等權貴叛亂數以百計,誅殺的胡族大臣得以“千”為單位。
這全是太武帝留下的爛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