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三年,也是北魏最為動蕩不安的十三年,史載國釁時艱,朝野楚楚。
但效果也很明顯反漢集團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胡漢之間的隔閡日漸淡化。
之后便是兩度臨朝稱制,攝政逾二十載的北魏馮太后。
雖然污點不少,寵臣無數,私生活混亂不堪,更因為給男寵報仇,及不愿放權而殺了兒子獻文帝元宏之父,但一點也不能抹殺她對北魏的功績。
如果說道武帝立國就定下了鮮卑漢化的基調,但漢化的基礎,卻是馮太后稱制這二十余年間奠定的。
其一,班俸祿。
都已經立國,且入主中原多年,從上到下大大小小的官員竟然沒半個子兒的俸祿
這種奇葩的現象,在北魏整整存在了近百年,國家沒有因此而崩盤,堪稱奇跡。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份工資,其代表著鮮卑族的部落式社會結構正式轉向漢族封建化社會結構。
其后,則是均田及三長制。
班俸祿改變了社會結構,這兩項舉措,則促進了鮮卑族的社會生產方式。
說簡單點,上層階級不再采用殺雞取卵、挖韭菜根這種自掘后路的掠壓方式,而是換成種好了再割這種相對溫和,還不怎么費事的手段。
自此后,鮮卑權貴、官員及胡族等軍功集團不得不學習漢人做官、領軍的方式手段。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漢人的禮儀制度、生活習性,乃至文化。
其后,則是孝文帝舉國漢化,遷都洛陽。
引起的動蕩也不小,如太子、鮮卑族重臣造反,以及元恪登基后元禧等人造反等等,都是元宏強行漢化的矛盾衍生。
至元宏分定姓族,將八姓為核心的鮮卑貴族融入新的門閥體制之中,與漢人士族結合起來,民族矛盾相對告一段落。
但新的矛盾又誕生了世族門閥、地方豪強與中央集權之間的矛盾。
準確來說,不應該是誕生,而是一直都存在。若追根溯源,至少要追溯到西漢后期。
東漢滅亡、三國之亂、至東晉滅亡、及南朝改朝換代如吃飯喝水,根源皆在于此。
其實相對而言,北魏初期這一矛盾不算突出。但為了解決民族矛盾,壓制反漢集團,自道武帝起,經過太武帝、馮太后、孝文帝等掌權者前赴后繼、孜孜不倦的努力,這一矛質被無限加劇化。
至于南朝,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之后,就徹底躺平了。
“王與司馬共天下”這句話就是明證
元恪就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極其具有針對性、且如神來之筆般的做出了解決的措施。
其一、逐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強武裝。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日漸式微的關隴世族,如隴西李氏、弘農楊氏。
說簡單點世族門閥的家臣和私兵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