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我何時說過
便是李松、李亮等,也從未說過此言,因為他們知道火箭再利,也達不到如此程度。
“訛傳罷了”
李承志樓下指了指,“之所以如此,皆是因敵皆于里戰之中遭遇火箭。又因無處取水,敵兵就只能用隨身所帶的水囊和酒澆撲。
但就如杯水車薪,反倒越澆火就越大。因此才有了附骨之蛆,水澆不滅的謠言
但如今賊敵有城可據,取水極易。一桶不夠便取十桶,豈有澆撲不滅之理”
李始賢滿面愁容“那豈不是說,真就對元繼這烏龜陣無計可施了”
李承志溫聲寬慰道“父親莫慌,辦法其實還是有的”
李始賢猛的來了精神“何法”
瞅了瞅李松,李承志露出一絲奸笑“父親稍后便知。”
現在說出來就不靈了,怎么也該再刺激刺激李松才對。
指揮弓營的是李亮,而所謂的弓卒,其實就是兩千涇州兵,白甲舊部。
倒不是說朝廷的中軍不中用,而是之前未見過此物之利,怕驚慌失措,不小心引起事故。
不看此時的弓卒也如炮陣一般,陣型列的極疏。一是用來防備城上的弩槍、箭雨、石炮等。二則是以防誤傷。
若離的極近,但凡有一個兵卒不慎失火,絕對就會火燒連營。所以連箭囊與兵卒都離著極開,足有三四尺。且一人主射,一人專負于其后供箭。
等前卒射完擺放于腳下的箭支,差不多也已力竭,而后后卒就會接力,換由前卒供箭。
見右翼望樓堅起了李松的號旗,李亮一聲令喝,揮下令旗。
上千支箭就如流星,被兵卒拋射到半空,又斜斜落下。
第一輪只是試射,故而有遠有近。一部分落到了城墻上,也有一部分飛過了城頭,落于墻道之中的并無多少。
而三輪之后,士兵才算是把握住了些準頭。一千弓卒齊齊開弓,近六五六百支釘到了盾墻上。
李松的視線就未離開過城墻,自弓兵試射開始,他的眉頭就越緊越緊。到射到第四輪,第五輪時,整張臉都擰成了一團,就像吃了蒼蠅一樣。
他終于知道,方才說到要用火箭,郎君為何笑的那般怪異。
因為作用不大。
弓兵的箭囊是特制的,箭支取出之時,纏在箭桿上的麻絲,草戎都還滴著油。這也是李承志為何會靳令弓卒那般小心的緣故。
而這樣的箭射出去,不管釘到哪里,都會濺出火油,所以一枝箭能燒起好大一塊。不管是鐵甲、還是人、或是馬。
若是木盾,就更輕松了,絕對是一燒一大片。
但詭異的是,此時的火箭釘到那木盾之上,竟然就只箭桿有火,根本將那盾墻引不燃
細啾了幾眼,當看到一枚手雷落到盾墻之上,木盾竟被砸出了一個坑,好似還有水花濺起時,李松心中一動那木盾之上,竟釘著麻布,或是棉被
只要一潑水,麻布就會吸足水分,火箭落到上面,自然也著不起來
李松目眥欲裂,恨的牙都要咬碎了。
以往,李承志屢次說教,稱火藥再厲害也只是工具、武器。若過于依賴,便會失了根本。
李松表面聽從,但心中很是不以為然。
火器又非普通的刀兵,又豈是那么容易就能想出破解之法的
而到此時,他才明白李承志常說的那句話,“人力有窮時,但智無止境”是何意。
元繼所用之法簡單至極,卻偏偏讓他無計可施
而他之前一直信心百倍,以為有了炸藥,這天下再無李氏之一合之敵
一瞬間,李松仿佛老了好幾十歲,面容蕭索,滿目蒼桑
李承志面無表情的走了過來“如何,可有感想”
李松低著頭,緩緩的單膝跪在“仆慚愧”
“慚愧就對了總比你妄自尊大、視天下英雄于無物,終有一日慘遭大敗,甚至是丟了性命的強”
李承志慢悠悠的吐了一口氣“日后須時常自勉霸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關羽氣盛,終是敗走麥城”
聽到這兩句,李松如夢初醒,剎那間便是一身冷汗。
他安敢與項羽、關羽相提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