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縣候,于領軍稱最后午時,吐谷渾統帥伏羅大人便會抵達汧源,故而等伏羅大人來后,定會并濟陰王一道來拜會都督”
成景俊恭身應著,心中卻犯著嘀咕自予汧源城中見過于忠,回返后向昌都督復命,他這已然是問第三遍了。
自己并不記得何處有誤,于忠是如何回的,他便是如何秉報的,連一字都未差
正狐疑間,又聽昌義之問道“諸位可曾聽清了”
眾將齊聲回道“聽清了”
“那便與老夫合計一二那伏羅放著西線不守,何必赴數百里之遙,來汧源一遭”
“想必那伏羅仰慕縣候久矣,故而前來拜會”
“呵呵”昌義之頓時就怒了,“放屁”
正要喝令左右,將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的軍將拉下去掌嘴,遠處突然傳來一聲呼喝“縣候濟王殿下、于領軍,并伏羅大人已至營中,請縣候一唔”
終于來了
昌義之悠悠一嘆“回營”
聽聞昌義之到帳外,元麗、于忠、伏羅三人不約而同的起身,齊齊迎出帳外。
昌義之只是一眼,便知哪位是元麗,那位是伏羅。
一個束著長冠,另一個卻揶著辯子,用腳趾頭也能猜的出來。
昌義之遠遠的就抱起了拳,朝著居中而立的元麗做著揖“久聞濟陰王之威名,如今有幸得見,果然乃人中龍鳳”
“縣候謬贊,該是元某仰慕縣候才對”
花花轎子人抬人,自然少不了一番恭維。好一陣謙讓,三人合推最為年長的昌義之坐了首位。又稱遠來是客,請伏羅坐了次席。元麗與于忠則居最末。
四人落坐,昌義之雙眼略略一掃,最后定在伏羅臉上“某予漢中召兵之際,便知大人已出兵松潘。如今半月有余,想必西線之戰事極為順利”
順利個鳥毛
就如揭開了結痂不久的傷疤,伏羅的臉色頓時一黑。
若不是清楚這老倌兒前日才到,一無所知,伏羅險些以為昌義之的羞辱他。
若說順利,那就是自欺欺人。若說不順利伏羅委實說不出口。
難道告訴昌義之,只打了一仗,他就被李承志給嚇破了膽
來時三人就已然商議過,與其讓昌義之不明就理輕敵冒進,最后落個一敗涂地,索性如實相告,讓他自行決斷。
也算是英雄所見略同,伏羅極為贊成元麗的建議要么不戰,要么盡早開戰。
如果能在李承志回援之前擊潰李韻,將這五萬余魏軍盡數殲來,將岐州這顆地處關中腹心的釘子徹底撥除。而后兵分數路,或攻關中數州,或揮兵北上與柔然南北合擊圖謀北鎮,更或是出兵潼關,兵指洛陽。
便是李承志有三頭六臂,那時手中也就只余三四萬兵,他又能防的住幾路
且已遲一步,便是步步遲。他雷器再利,而伏羅,昌義之又非死人,難道不知避其鋒芒
但若錯過了這唯一的機會,等李承志回兵岐州,與李韶兵合一處,就是十萬大軍在手。且坐擁岐州,進可攻,退可守。
更令伏羅擔憂的是有李韶為后盾,李承志便可時而虛之,時而實之。你當他在岐州,他突然就到了潼關。你當他在嶺北,他卻從秦州繞過了秦嶺,直擊聯軍腹背。
如此一來,就是借聯軍十顆膽子,也不敢分兵。
所以伏羅已經打定了主意,若今日勸不動昌義之,那自明日后,他就會做壁上觀。
總不能偷成不成折了米,連賊命都要丟了吧
若有奇跡發生自然最好,跟著昌義之打打順風仗無可厚非。但情勢一旦不對,伏羅就會連夜退兵。
反正他皆是騎兵,跑的快,也能跑的及
本是一句試探之言,伏羅隨意一句就能敷衍過去。昌義之便是起疑也不好深究。但誰想伏羅竟應都不敢應,而是不斷的給元麗和于忠使著顏色,好似要讓這二位給他解圍。
昌義之心里忽的一突莫不是伏羅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