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看完了,終究是要回到現實。
蘇文的注意力,很快便放在了“仁丸”型納米裝甲上。
作為樺夏超級戰士計劃的第一批量產機,這臺納米裝甲與自由聯盟的戰術人形系列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后者使用全自律作戰或遠程操控,而前者則是樺夏一直以來最擅長的步兵外骨骼領域的終極改良版。
之所以這么設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避免再一次陷入信息戰的漩渦,有著歐羅巴聯邦自動化軍團的慘痛經歷,幾乎所有國家都意識到,在全自動作戰這一塊與最擅長此道的自由聯盟硬碰硬,無疑是找死的行為。而在此前提下,人類本身的大腦反而成為了最可靠的作戰工具,雖然這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人腦的數據處理能力遠比不過電腦,但在當時的局勢下,卻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這套納米裝甲,能夠像一套普通鎧甲一樣穿上就走。
事實上,它比想象中要大不少,整機身高28米,輪廓寬度更是比一名強壯的成年男子大了整整兩圈,同時線條極具力量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整體略顯臃腫。但畢竟是量產級別型號,考慮到大規模生產的需求,總不可能面面俱到。
與納米裝甲配套的,還有一套維護裝置,除了充能、保養、維護等功能外,它也有著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幫助使用者進入納米裝甲。
沒錯,單憑個人的能力,是根本無法進入其中的,必須要借助維護臺的機械臂,方能夠精準打開裝甲背后的艙門。
裝甲內部的空間很大,就像是一個小型房間,至少蘇文覺得,哪怕他是個300斤的大胖子,也能夠輕易被塞進其中,這點倒是超出了他的預期。而根據說明書,這些多出來的空間,在使用者進入其中并被保險束縛裝置固定好后,將會由維護裝置注滿專門調配好的“深海液體”,將使用者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從內到外包裹,并使液體充滿其肺部,以取代呼吸行為。
這種含氧量極高、又對人體完全無害的深海液,不但能夠為使用者創造一個絕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免受一切干擾,與此同時,還能夠起到超強的緩沖作用,以確保納米裝甲的戰術輔助系統在執行高難度動作時,相對而言無比“脆弱”的人體組織能安然無恙。此外,裝甲在受到猛烈的外部打擊時,深海液體的存在,也能夠保證內部人員安全。
至于裝甲外部的納米材料,不必多說,自然是當時樺夏材料學的最頂級產物,其精華在于內襯的數層代號為“昆吾”的超復合組織。
相比于1號的納米堆疊骨骼這種在21世紀末期最高強度的產物,昆吾的防護能力更加強大,不但有著非牛頓流體“遇強則強”的特性,還能夠依靠本身特殊結構進行自動修復和受力平衡。
而最最重要的動力系統部分,更是讓蘇文感到格外興奮根據說明書上的標注,這臺納米裝甲的動力核心是來自歐羅巴聯邦生產的n2142c型微型聚變反應堆,也就是說,它是一臺核動力裝甲。很顯然,高能電池的突破,使得軍用設備在續航和瞬時功率上都有了超高的突破,而微型可控可聚變的突破,則使其再上一層樓。
“仁丸”的持續續航能力,對比1號的高能電池組遠遠不如,在高強度負載下只能持續工作28小時,但這主要是因為微型反應堆的催化倉只能持續工作這么久。在這之后,根本不需要充電,只要直接更換催化倉,就能夠立刻滿血復活。而另一方面,微型聚變反應堆帶來的功率輸出,卻是高能電池組拍馬也不能及的程度,若不考慮地面的承載能力上限,這臺納米裝甲能夠輕松舉起近百噸的主戰坦克,是1號在過載狀態下最大瞬時加力的25倍還多,更可怕的是,只要核反應堆正常工作,這樣的力量就能夠穩定保持。正因如此,那把1號僅僅拿起來都略顯吃力的超合金刀刃,對“仁丸”來說不要太輕松。
這樣一臺力量怪物,揮舞著重達315噸的刀刃,能夠起到怎樣恐怖的破壞效果,蘇文光是想想就覺得頭皮發麻。
但除此之外,“仁丸”似乎就再也沒有其余值得一提的地方了,不像1號那樣,全身上下有著數不清花里胡哨的功能和附加配件。這根本就是一臺將攻擊力和防御力點到了極致的工業化戰爭機器,它誕生的意義就是為了在最高端的未來戰場上發光放熱,充當一名合格的士兵,僅此而已。
如果把1號比作精雕細琢的工藝品,那么“仁丸”就是簡單純粹的工具。
在了解完納米裝甲的大體情況后,蘇文立刻就迫不及待地親自上手進行了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