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數字,賈璉非但沒有笑容,反而直接皺緊了眉頭。
“你是說,咱們府中此時,還有二三百萬兩”
鳳姐兒聽了這話輕輕地搖頭,她瞧著賈璉越發迷糊的樣子,這才一一解釋“說是二三百萬,實際上是東西值,這些里邊有很多大件的東西,都是不能賣的,也不好做價,更別提,還有些御賜的也在里面。
所以這只是個大概的估計,如果是現銀的話,大概如今也就只有個四五十萬兩,其他的一百萬兩左右,都是大件的東西。
另外還有幾十萬兩的各類小件,這類倒是可以出手,然則著急的話,價格要差上很多。”
聽了這些分類,賈璉才點頭,心道果然如此。
不過他此時卻還是想到一件事情,面上有些糾結。
鳳姐兒發現丈夫如此,更加摸不到頭腦,只眨巴著眼睛等待對方說明。
“我前兒去取批扎的時候,倒是與堂官說過兩句,卻是聽到了一個消息。似乎當今有意收回以前國庫欠銀,我本來還不以為意,今日聽了太太的話,可能指的這一件。
當時回來就想問你,然則因為拿到了實缺,太過高興便把這事兒給忘了。
如今卻是要跟你說上一說,你可記得咱們家有本賬本,上面記載著戶部欠銀。”
原來先皇對于勛貴世家多有撫恤,且對于那些清貧之家,考上來的清流也是極為慷慨。早在一二十年前,便給這些人家個恩典,那便是可以向國庫中借銀,只要有借有還便可。
是以不管是勛貴之家也好,還是清貧之家也罷,甚至清流世家也都往往向國庫借了銀兩。
而這些銀兩,大多如石牛入海,再無歸還。是以每隔幾年都要提上一筆,記錄戶部欠銀。
往年里因雍和帝登基時間尚短,原本九龍奪嫡的殘余尚未清理完畢,是以其一直對于戶部欠銀的奏折,一直是留中不發。
然而這幾日,卻有些小道消息訴說,竟是想要將戶部欠銀收回。賈璉也是在去取批扎之時,聽得此信兒,他便將此事記在心中。
說來他能知曉此事,也是多虧了自己的繼母邢夫人,原來那堂官的妻子與邢夫人卻是極為交好。
鳳姐兒聽著此言,眨眨眼睛,有些不知所措“二爺,咱們家還欠戶部的銀子可是我從未見過那本賬本啊”
這話一出,卻是瞬間讓賈璉變了臉色,他追問鳳姐兒連聲說道“你說什么沒有那本欠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