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是物聯網時代,除了手機終端和通信網絡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物聯設備也都需要基帶芯片和這種壓縮芯片,還剩下百分之28.5的股份以及這次入股一半的資金,包括年后可以預見的保護費,足以暫時支撐陸毅的研究揮霍。
“58000攝氏度試驗第二次!”
原型機更換好加速器后,第二次試驗開始。
每一次試驗都有損耗,發射強度越高的發射部件也就越貴,能夠節省的資金陸毅還會節省。
所以低強度的試驗都采用蘭州重離子加速部件改造成的加速器,高強度的試驗則更換成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至于最后的加速部件則還沒有使用過,因為現在試驗的發射強度達不到那個需求。
電流通過電容器發生能量蓄積,更強大的電壓涌向加速器被轉換磁能對內部的氦3原子進行加速,瞬息間向原型機內溫度穩定在58000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發射過去。
大量氦3原子進入等離子體的瞬間就發生了電離,一部分電子散逸脫離束縛,剩下的氦離子群依舊一往無前的往前沖,沿途不斷和原型機內的等離子體離子發生碰撞發出波動信號,最終穿透等離子體撞進另一邊的靶向材料。
嘀嘀嘀......
實驗室內部的屏幕閃過大量數據,這都是原型機內裝配的大量高精度探測儀器,檢測到氦3離子和原型機等離子體的碰撞數據,包括最后氦3粒子群撞進靶向材料瞬間的撞擊強度,速度,撞擊角度等等數據。
YES!
二次試驗成功,研究員們有些興奮的揮舞了下手勢,連忙保存數據,檢查原型機和加速器的狀況,然后逐步關閉原型機,加速器,更換損壞的設備部件。
“現在每次試驗損耗的設備部件有點兒多啊,將近10萬一下子就沒了。”
站在陸毅旁邊,張晴看著損耗被拆下來的設備部件,感覺有些心痛。
隨試驗的強度和溫度的不斷提升,每一次試驗部件的損耗也越來越大,一些在30000攝氏度能夠使用20次的部件,溫度提高到58000攝氏度可能進行5次、6次后就損耗報廢了。
可以預見,當原型機的等離子體溫度提高到幾十萬攝氏度,一次試驗的成本將不下數百萬。
“我們原型機的水冷偏轉器不行,透過磁場散逸出來的高溫粒子對原型機的外壁傷害太高了,已經讓雅珊用小夢的名義聯系國內的EAST核聚變項目,看看能不能找他們借幾個專家對我們的偏轉器乃至原型機結構進行改良。”
陸毅點點頭,這錢燒的他也有些心疼,現在還是一次試驗一輛普通轎車,后面將會演變成一次試驗一輛好車、豪車、乃至一次試驗就是羊城的一套房。
原型機外周磁場對等離子體的束縛并不能盡善盡美,總會有極少數的高溫離子穿過磁場束縛照射到外壁材料從而造成損傷,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就跟太陽也不可能把它的等離子體完全束縛住一樣。
研究等離子體湍流現象的意義就在于此。
只要明白了解了等離子體湍流內部的離子運動規律,那仿星器乃至托克馬克就能通過改良結構,從而更優化的束縛住等離子體,減少乃至避免離子穿透磁場對外壁材料進行照射損壞,從而提高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放電時間乃至長期永久穩定的放電。
不然沒有任何一種材料能夠承受去千萬攝氏度乃至億攝氏度的離子的照射,注定可控核聚變無法長期長時間的穩定運轉。
“下一次試驗,溫度不變,發射強度提高百分之30進行數據采集。”
跟張晴聊了幾句,把最新的試驗數據交給她進行初步分析,陸毅開始安排58000攝氏度的第3次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