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開采,那就開采去唄,不過你要是開采不出來那可就不能怪我嘍。
自古以來誰都知道和田玉是好東西,而且價值很高。建國后,根據勘測,和田玉在昆侖山中的儲量也是極大的,粗略的估計,僅僅是在昆侖山這一千五百公里長的礦區中,最少蘊藏著百萬噸的玉石資源。
百萬噸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要知道昆侖山四大玉礦中的塔特勒克蘇礦口,采玉采了三十年了,也不過才開采出三千多噸玉石!
而且這個百萬噸還只是粗略的估計,偌大的昆侖山中還有多少未被發現的礦口呢?
反正對于這個年代的和田政府來講,和田玉簡直就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資源。但誰都清楚,要想把這么多的玉石從大山深處開采出來,那可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做到的,就算是你投入五千萬美元,最多能開采個幾百上千噸的玉石就了不起了。
進山采玉,那可不是有錢就能做到的。
在昆侖山采玉有多難?不親身經歷過的人根本就想象不到。
清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葉爾羌西南,曰密爾岱山者,其山綿亙,不知所終。其山產玉,鑿之不竭,是玉山。山恒雪,欲采大器,人必乘牦牛,挾大釘巨繩以上,納釘懸繩,然后鑿玉。及將墜,系以巨繩,徐徐而而下,蓋山峻,恐玉之猝然墜地裂也。”
從這首清代描述開采玉的艱辛可知采玉多難!雖然現代采玉的工具稍有進步,但是采玉工具進步對于山高路險,空氣稀薄,環境惡劣,雪山連綿的高山所起作用沒好多少。
現在的玉石要運出山,還是靠驢馱人背。在和田地區有一段順口溜,像姚元之的詩詞一樣描述了采玉人的艱幸:“一頭小小毛驢,二尺趕路短鞭,三伏猶如寒冬,四季不知春夏,五更露宿昆侖,六欲七情全拋,美玉八方馳名,九死一生誰知。”
在崎嶇陡峭的昆侖山上,人力是運送玉料的唯一工具。如果稍有閃失,造成大塊玉料的破碎,玉料便會身價暴跌,采玉人的個人聲譽也會一落千丈。和田玉的開采自古至今都非常難,投入的人力財力非常多,光是這幾千年來采玉的費用,加起來都不知道有多少個五千萬美元了,可是和田玉依然是極為稀少的。
這一點,和田當地人都非常清楚。
所以,和田政府很痛快的就答應了楊靖的這個要求。對于這些領導來講,只要能夠把這筆外資留在和田,怎么都行。
至于你能不能順利的采到玉,能采多少玉,那就與咱無關了。
當然,和田領導人也好心勸楊靖,別費那么大的力氣進山采玉了,不僅危險而且收獲與投入比起來并不劃算,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在和田收購采玉人從山上采下來的極品好玉呢,只要你能放開收,那么我們就能給你提供各種各樣的極品料子。
其實現在整個疆省出產的和田玉,極品的玉石都是在做出口的。
在七八十年代,用于出口的和田玉除了極品大山子(大型擺件)之外,還有大量的極品籽料、山料,尤其是籽料中的大塊頭“更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