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針對泰銖的投機行動,就和當年里歐.萬塔掏空前蘇聯的遺產所用的手法一樣。
簡單來講,就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以當時的泰銖利率借入泰銖;第二步,在現匯市場賣出泰銖,換入美元;第三步,將換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
完成了這三步之后,一旦泰銖貶值或泰銖與美元利率差擴大時,炒家將獲利。
這其中,最難完成的就是如何把泰銖的匯率砸到最低,也就是讓泰銖如何貶值。
對于單獨的對沖基金來講,要想在坐擁三百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政府面前把泰銖砸到地板上,這顯然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尤其是當時泰國還和新加坡聯手。
但當國際游資的資本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比如說超過了泰國的外匯儲備,那么原本不可能或者很難實現的把泰銖砸到地板上的做法,立刻就變得輕而易舉。
1997年5月,國際貨幣投機商,主要是對沖基金及跨國銀行開始大舉沽空泰銖,對沖基金在期市沽空泰銖的遠期匯率,而跨國銀行則在現貨市場紛紛沽售泰銖。眾多對沖基金和跨國銀行一塊砸泰銖,哪怕當時泰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聯手對抗,但依然只抵抗了很短暫的一段時間。
一開始,泰國央行與新加坡央行聯手入市干預,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動用一百二十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吸納泰銖、禁止本地銀行拆借泰銖給投機商、大幅調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資金借貸成本等手段。
但對泰銖匯率的攻擊潮水般地襲來,貨幣投機商狂沽泰銖,泰銖兌美元的遠期匯率屢創新低。1997年6月19日,堅決反對泰銖貶值的財政部長俺雷.威拉旺辭職。因擔憂匯率貶值,泰銖的利率急升,股市、地產市場狂瀉,整個泰國籠罩在一片恐慌中。
7月2日,在耗盡了三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之后,泰國央行宣布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匯率重挫20%。亞洲金融危機由此正式開始。
從泰國開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的貨幣都應聲下跌,尤其是當擁有八百億美元外匯儲備的灣島也毫無責任感的宣布新臺幣貶值之后,這場危機帶來的恐慌就更大了。
索羅斯們在東南亞各國嘗到了巨大的甜頭,然后在面對港島這塊肥肉時,他們哪兒還能忍得住?
結果,索羅斯們低估了華夏力挺港島的決心。這些國際游資巨頭們帶著強烈的信心而來,結果最終卻是灰頭土臉的離開。
楊靖當然是不會參與到對港島的進攻了,相反,他還會讓大衛暗地里找到代理人,在必要的時刻出手協助華夏和港島,然后從索羅斯們的身上狠狠地刮下一層脂膏來!
PS:鞠躬感謝“非常懶的魚”100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