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神廟,趙良臣與李清遠將損毀的四座木像劈碎做柴。
受過香火熏陶的木柴就是不一樣,火焰都比普通的木柴旺盛一些。
仿佛兩個算賬的商人,各自盤坐在蒲團上,兩人中間有一張小木桌,李清遠撥弄算盤,趙良臣翻閱著手里三頁公文。
有兩個公文是空白的,上面印文密集,依次有獲鹿知縣印、真定知縣印、真定知府印、井陘兵備印、山西按察使司官印。
最大、影響力最大的一組官印是山西按察使司官印,這位山西按察使兼任井陘兵備道員常駐獲鹿縣城,管理土門、龍泉、倒馬三關軍務。
文書上只有官印,官印上并無官職擔任著的姓名。
因為這些空印文書是很早之前就已制好的,儲放于金闕宮,以便于緊急時請調天兵誅殺邪魔。
也有例外,比如這兩頁文書上‘山西按察使司’官印就是今天由按察使熊文燦親自蓋上的。
這兩頁空印文書,威能比上回使用的文書還要強勁,用這兩頁空印文書借調天兵,順平侯那里怎么也要派出一位軍吏領隊前來。
趙良臣手里第三頁公文則是熊文燦親自開具的文書,指派土門關守備將軍調兩隊守軍重修淮陰神廟。
歷來的井陘兵備正使、副使都會游歷幾次淮陰神廟,或留下詩文碑刻,或者重新修葺。
“熊公先前贊助十兩銀大約能造二十具木像,依舊不足。”
趙良臣眨著眼睛衡量得失:“新廟建好,僅是左廂、右廂這兩廂就需安置四十八具。前殿十二門戟也不能少,正殿計有主簿、功曹、書吏八具,左右校尉四具,左右領班先鋒兩具。僅是木像就要七十四具,大半木像還得請府城的匠人來此打造,這花錢就更多了,也不知熊公能募集多少錢糧。”
重修廟宇,本就是地方士民申報,地方主官牽頭,大家一起募捐錢糧后動工,是和修路、筑堤一樣的賢德義舉。
廟宇修成,大家再按官職高低,捐款多少造一塊兒石碑埋在土里,千百年后也能使人知曉。
故募捐錢糧必然是順利的,就怕募集的錢糧不夠支付材料錢。
李清遠輕撫圓潤、清涼的算盤珠子,語氣確信:“道兄,我觀熊公熱情積極虔誠善信,與許多大官不同。眼前這事兒不怕缺錢,就怕熊公抵觸、敷衍。他信金闕宮文書,也信你我說辭,那這事兒必然能成。”
“若有三百兩,應能圓滿。”
兩隊士兵一百人,一起施工,吃朝廷的喝朝廷的,入秋前就可造好新的神廟,這是不需要花錢的。
需要花錢的就神像、大梁、廊柱等棟梁木材,這才是大頭。
沒相關經驗的兩個道士又做著詳細預算,周二郎和小曹木匠終于爬到神廟前,敲響木門:“山下村民周二郎、木匠曹四求見二位道爺。”
“進來吧。”
待周二郎、小曹木匠進入大殿后的起居寢室,兩個道士盤坐炕上,桌上算盤卻不見了。
李清遠睜眼審視兩個躬身施禮的少年:“你二人所來,可是為木像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