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闈會試消息傳來,兵備正使何應瑞十分喜悅,特邀同城的府同知獲鹿知縣陳雨田、教諭馬致遠一同踏青游春。
這一踏,就泛舟走滹沱河來到了中山湖,春夏之際此處蘆葦叢生,如墻鮮綠,又湖水澄澈遠遠望著仿佛一顆鑲嵌在大地上的璀璨、亮藍的寶石。
泛舟而行,何應瑞與馬致遠聊起了這次進士名單,陳雨田做聆聽狀。
他官職雖高,可地位卻不及馬致遠,馬致遠是熊文燦的心腹,熊文燦是西南三省進士集團的領袖之一。
西南三省籍貫的進士大概分成了兩幫,一幫是熊文燦為首的軍籍進士,熊文燦跟東林人關系好,那熊文燦這伙人也就算是東林人,或東林人的朋友。啥時候熊文燦跟東林人反目成仇,西南軍籍進士組成的朋友圈十有**也會跟著熊文燦一起疏遠東林。
大家和東林做朋友,還不是想著順利升官少一些阻撓,或多或少也有一些貪慕好名聲,也想做做東林宣傳口號中的事情。
可東林的吃相實在是太過難看、狼狽,既要銳意革新,卻坐視陶朗先這樣的干練能臣被勛戚打壓,以至于陶朗先莫名其妙死在獄中。不管是他絕食自殺,還是被勛戚殺人滅口造成鐵案,讓太多官員心中打顫。
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做好政事,反正有陶朗先這么個例子擺在面前,能有為國為民做好事情的機會,也就不想做了。
尤其是今科進士,狀元文震孟連考十場,這是他成為舉人的三十年,終于頭發變白時考中了進士,還是一甲第一名狀元!
文震孟是東林大佬,混跡江南文壇三十多年,資歷很深,門人子弟、姻親多有在朝為官的,就他運氣不好,連考十次都沒中進士。
榜眼傅冠,東林江西集團重要人物,江西進士集團戰斗力僅次于江南進士,因地域組成的東林江西一脈又被稱之為江黨。雖在東林,但又獨具一格,不是東林大佬能隨意支派的。
探花陳仁錫,別看和文震孟一樣是新科進士,可人家資歷也深,與文震孟一樣是江南士族出身,家財何止萬貫?又廝混士林二十來年,連考六七場不中進士,這次一中就是一個探花……也算是得償所愿了,沒白混東林。
余下二甲進士普遍是東林人,或各地親近東林的人,在言論上認可東林的秉政主張。
至于三甲進士,東林也不能做得他太過分,主考的孫承宗是帝師,是北方東林河北領袖,他也是要臉的;另一個副主考袁可立只是親近東林,認可東林主張,平日并不參與東林各類‘碰頭會’、‘學術論會’。
東林是以講學發家的,幾個反對張居正不得不提前退休的官員在東林書院講學,與學生討論時政,探討改益方針,拾遺補缺。這才不斷發展起來,各地東林人也都是這么來的,認可東林這幫人的做法,學習他們的講學方式在書院與學生討論時政。
有了成就傳出名聲,各地的講學大儒、名士、退休官員見個面,意氣相投越來越投機,就形成了東林聯盟。這個聯盟之下,是一個個親近、認可東林主張的地域集團,自由性很大。
東林發展這么迅猛,如同星火燎原,原因就在于他們的主張……是真的好,讀書人喜歡聽,商人、百姓也喜歡聽。
以至于船上,何應瑞理直氣壯的認為這一次選士選的非常好,不選認真學習東林思想的進士,那如何能在朝野貫徹東林的先進思想?
只有這樣才能扭轉各地士人的求學氣氛,能讓東林思想更快、更迅猛的傳播到各地。
學東林先進思想,才能考中進士、舉人……這就是這一榜進士的最大作用。
選中多少個東林人當進士不重要,徹底宣揚東林思想,使之能鋪遍全國才是最重要的,這會保證今后有源源不絕的東林人進入朝堂,支持東林思想中提倡的各種改革。
想法都是很好的,宣傳也都是很好的。
馬致遠自然是笑著應和,混元教起事在即,馮師孔丁憂辭官回鄉守孝,現在越看何應瑞,越覺得這家伙倒霉。
何應瑞猶自不覺,反倒關心馬致遠的仕途,多多少少有些遺憾的情緒。
以馬致遠的地位、資歷,只要熊文燦給東林大佬們打聲招呼,帶著馬致遠出席一些東林相關的詩會、講會,馬致遠輕取一個三甲進士不難。熊文燦若是肯多背負一些人情,擠一擠,再擠出個二甲進士名額也不是不可能。
何應瑞夸贊說道:“東籬先生開辟學田三百二十畝有功獲鹿多矣,每日講學聽者百余人,獲鹿文教之盛始于東籬先生!若是能監管府學,自是真定士子的福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