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拿下巖親王開始,這事就該著手辦理了。但是三司忙著巖親王的案子,實在派不出人手,還有一個,甄家掌管江寧織造局,除此而外還有許多絲綢、瓷器、茶葉的海貿生意;王家更是管著數省沿海的洋船貨貿。
這里頭關系的利益巨大,甄、王兩家一倒,便會讓出巨大的利益空間。這等肥肉自然有人想一口吃下,幾個部院你爭我奪,因而南下的人手一直定不下來。
致和帝問“眾卿以為派誰總攬南下之事合適”
這時候文武百官討論倒是活躍了,有提議刑部總攬的,有提議大理寺總攬的,也有提議戶部總攬的。總之各有理由。
這時,大學士李宜山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臣以為南下查抄甄、王兩家極為重要,南下人選需忠于朝廷,不得尋思,且要身份貴重,地方官員不敢怠慢。現在三司皆忙于京城事務,抽不開身,臣以為此事交由忠順親王辦理,極妥當。”
“臣附議”
“臣附議”
賈敬在一片附議聲中抬起了頭。當初自己將另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子鎖定在司徒硫身上,后來和賈赦商議,賈赦也與自己看法相同。忠順王和司徒硫之母出自同族,此差事落在忠順王頭上,豈非等于落在司徒硫頭上么
賈敬捏了捏拳,得想個辦法換個南下的人選才好。
正這時,又有人進言道“啟奏皇上,臣以為甄家在江南經營多年,為何能夠只手遮天直到巖親王犯事,才查出甄家罪大惡極來江南有許多有參奏之職的官員。江南民間流傳一張護官符,嘖嘖,其上面的話之無法無天,臣都不敢在朝堂上說。臣以為,護官符上的人家,并江南有參奏之權的官員皆因在這次徹查范圍之內。”
江南那張護官符流傳得都唱成民謠了,致和帝知道,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知道。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王家已經敗了,薛家不過是商戶。史家一門雙侯,但一個在京城、一個在粵海,而且史家向來是四大家族中門風較好的;這個時候提護官符是又沖著寧榮二府來了
還有,江南有參奏之權的官員指的是誰總督、巡撫自然是有的,參政道和鹽政道也有。
所謂地方官員的參奏權,便是官員奏折可以直接遞到上書房,直達天聽。這原是中央制衡地方官員的機制。但甄家犯了誅九族大罪,這些有參奏之權的官員沒有明察秋毫,到底是能力不足還是甄家同黨今日朝會上剛針對了一番張修,而張修的得意門生林如海在揚州做兩淮鹽運使,便手握參奏之權。
這隔山打牛之法用的妙啊,林如海除了是張修的弟子,還是榮國府的姻親呢。若是查出林如海參與謀逆,不但寧榮二府剛立的救駕之功被削弱,只怕還會構陷出別的問題。
若是這個時候讓忠順王做了南下查案的總攬,怕是江南官場剪除誰,留下誰,都由忠順王說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