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順王乃是致和帝的庶弟,當年致和帝登基頗多挫折,忠順王作為支持致和帝的親王之一,對致和帝順利登基有所助力。所以李宜山這提議無論是從致和帝的角度還是文武百官的角度,都挑不出錯來。
但是賈敬既然已經察覺到司徒硫的狼子野心,又知道忠順王與司徒硫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自然不能讓李宜山促成此事。
于是賈敬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臣以為論南下辦案的人選,按李大學士所言忠于朝廷、不得徇私、身份貴重而言,太子殿下做南下總攬也極為合適。”
太子乃一國儲君,若說忠于朝廷不徇私,除了致和帝自己,誰敢說比太子更沒私心呢
但是賈敬此言卻附議者寥寥了,一國儲君前去督辦一樁查抄罪臣的案子,是殺雞用牛刀了。但是派與圣上同輩的老親王前去,就不是了嗎
自然有人站出來諫言道一國儲君身份貴重,不宜南下云云。賈敬也趁機反駁說忠順王亦身份貴重,不適合南下。
賈敬能聽出來的問題,其他人自然也聽得出來。
蘇丞相舉著笏板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臣以為雖然江南京城相隔千里,然甄家、王家之案與巖親王之案實為同案,當并案辦理。既是巖親王之案由三司會審,巡視江南依舊應以三司為主。蓋因三司官員從巖親王案事發便已介入,熟悉案情前因后果,三司協同辦理甄家一案,當屬上策。”
蘇丞相這話就差直言不諱的說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了。忠順王作為皇室宗親,自然身份高貴,但是巖親王謀逆一案牽連極廣,讓一個并非三司出身的人做總攬,若是徹查不清,會造成什么惡果
“臣附議”
“臣附議”
朝堂之上也是一片附議之聲。
別說朝會之上皆是老狐貍,許多人聽出了李宜山的弦外之音。光說三司官員誰愿大權旁落啊這些人哪個不支持蘇丞相呢。
賈敬聽到蘇丞相也出來支持三司,松了一口氣。
致和帝聽見朝堂上爭執不休,最終將矛頭指向了江南官場。江南乃是全國頭一等的富庶之地,哪怕一個知縣的空缺,也許多人謀求。現在若是借著巖親王和甄家的事將整個江南官場起底,得空出多少實缺來。
難怪這幾日針對張修的傳言來勢洶洶的呢,若是張修名譽掃地,江南空出來的缺也輪不到幾個到張修門生的頭上吧敢情這是新一輪的黨爭。其中不知道多少人想渾水摸魚。
而提出派忠順王南下做總攬的便是大學士李宜山。李宜山此人名聲極好,和張修并稱北張南李,若是張修名譽敗壞,得利的不正是李宜山及門生么
致和帝不管怎么說都在位幾十年了,見證黨爭無數,官場傾軋無數,這些文人心思還不至于看不出來。
所謂帝王心術,無非是制衡和分權,其實不管李宜山抓住機會怎么斗張修,致和帝都不會讓李宜山一家獨大。哪怕張修這次真的被李宜山斗下去了,致和帝也會扶持新的文人領袖出來制衡李宜山。
既是有蘇丞相出來諫言,致和帝便順勢道“蘇卿以為派誰南下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