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兩江總督這一職,提名便是精彩了。正如賈赦分析,史鼎乃是熱門候選人之一;另有兩個候選人分別是粵海總兵石光珠和京營先鋒大將軍霍炎。另外還有一些出身京營和平安州的將領。
史鼎憑軍功封侯,霍炎出身南安王府,之前司徒硫為其謀平安州節度使一職未果;石光珠出身繕國公府,也是在粵海抗擊南越的時候立功晉升。
這三人皆是出身不凡,能力也不弱,而且皆是少壯派將領,都是可以提拔重用之人。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初司徒硫為霍炎謀平安州節度使一直,乃是因為榮國府尚且受通靈寶玉掣肘。而現在經歷了司徒巖謀逆一事,越發提醒了致和帝需要制衡和分權,霍家既然有了一位鎮守西海沿子的南安郡王,便不會再出一個兩江總督,誰都知道霍炎這回從熱門變成了陪跑。
而史鼎和石光珠相較,自然是史鼎調往江南,石光珠升任粵海總督更合適。
商議良久,附議這個任命的人越來越多。
致和帝才問道“幾位皇兒覺得如何”
其實致和帝上朝的風格更喜歡群臣自由討論,鮮少點名征求意見的。幾位皇子乍被點名,各有心思。
這是司徒巖謀逆之后的連鎖反應,致和帝開始試探皇子們了。
太子得過賈敬提醒,沒搶著發言。
率先發言的是幾位母家勢力一般,基本奪嫡無望的皇子,因沒什么私心,這幾位是想到什么說什么,不管舉薦的誰,也都各有道理。
司徒硫因怕這段時間動作太頻繁,被致和帝察覺出什么來,之前和江懷壽商議要蟄伏一段時間。因而回答也很保守,基本上將幾位候選人的優缺點各自分析了一遍,末了道“父皇,幾位大人皆是國之棟梁,不管誰做兩江總督,想來都會盡力為父皇分憂。”這也算是滴水不漏的回答了。
但賈敬和蘇丞相都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投向了司徒硫。
一僧一道案尚未查明的時候,陳御史參賈赦制造來歷,朝上有人借故向榮國府發難,商議定平安州節度使一職。
彼時司徒硫想推霍炎上位,卻并不點名。致和帝問起的時候,司徒硫答曰自己對平安州各將領并不熟悉,只是覺得提拔少壯派長遠看來,于國更有利。
今日司徒硫怎么點評起各位將領來又頭頭是道了
而輪到太子的時候,太子道“啟奏父皇,兒臣以為江南納全國半數稅賦,乃是國之糧倉,任何要員的任免都需慎重。等南下巡查的隊伍傳回初步結論之后,此事還需再議。”
中規中矩的回答,勝在夠穩重。致和帝掃了一眼兒子們,收回目光宣布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