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知道密折的具體內容,賈赦大約也能推演一些出來。當初自己寫那樣一封信那么急的送到江南給林如海,賈赦對這位探花郎的政治素養是有所期待的,事實也證明林如海不負探花之名,看懂了自己的暗示,才能主動發難。
而致和帝龍案上擺著三封密折,臉寒似冰。蘇丞相坐在下首,也已經看完三道密折。
“蘇卿怎么看”
“回皇上,臣以為江南巡撫錢大人和兩淮鹽運使林大人的密折所述一致,而兩江總督謝大人的折子雖看似深明大義,推敲起來卻有事后找補之嫌。”單獨面對致和帝的時候,蘇丞相不必像在朝堂上需要平衡各方,皆是直言不諱。
這看法倒是和致和帝不謀而合,致和帝嘆道“謝昊堂在江南做封疆大吏久了,倒是誰都敢欺瞞”
蘇丞相忙勸“皇上息怒。”
遇到這樣的事,息怒哪有那樣容易。兩日之后便是朝會日,江南的事本就是現在朝堂第一大事,都無需刻意引導,朝會的焦點自然就聚焦到了江南時局。
自然,江南幾位大員都受到了彈劾。
然后致和帝便問誰調任江南巡撫合適誰調任兩江總督合適,誰又調任兩淮鹽運使合適。
總之,借著這股彈劾之風,致和帝把幾個封疆大吏的任免都討論了一遍。
三封八百里加急密折入京的消息賈赦能夠通過觀察驛丞的方式得到,其他人自然也能。只是所有人都知道百八里加急密折入京,必是哪里出了大事了。但是致和帝除了詔蘇丞相入宮商議,誰也不知道密折的內容啊。
現在致和帝一口氣提出撤換江南三名封疆大吏,看來加急密折從江南來是沒跑了,就是巡按團未歸,江南局勢具體如何也沒人知道啊。這時候皇上問起,該怎么答
所以說伴君如伴虎呢這不是突然抽查還閉卷考試么
聽見父皇見問,太子眼中一道精光閃過前日賈敬還建議過自己不要覬覦兩江總督之職,今日這問題就來了。
其實但凡能站在朝堂上的人,都有錢益年和林如海與謝昊堂分屬兩個陣營的常識,所以不管誰勝誰敗,這三人一起撤換不大可能。皇上這是故意將三人混在一起,模糊百官的判斷,想聽最真實的建議呢。
但是皇上問,也不可能不答呀。
朝會上沉默了片刻,便有人站出班列提名。錢益年和林如海是文官,百官們提名的候選人倒是中規中矩。但是之前大學士李宜山名聲大損,連帶連累門生,百官提名都避開李宜山派系的官員。
陳御史之死的事真相大白后,李宜山更是稱病幾次未曾上朝。所提之人自是跟司徒硫一派沒什么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