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北狄之后朝中再無大的戰事,除了正常告老,軍中鮮少有職位空出來,就是有,也是先緊著勛貴子弟。俞恒的升遷路才緩了下來。還是上一回平安州節度使之爭,代了節度使五年的譚奇勝扶正,俞恒又升了總兵。
論能力,俞恒這個人絕對不缺。若是生在常年有戰打的年代,人家俞恒說不定都封侯封爵了;論年紀,五十來歲雖不年輕,也不算老。三省六部的最高官員有幾個比人家俞恒年輕的
最關鍵的是賈赦提前南下,退步抽身了。舉薦俞恒的工部尚書宋安向來不群不黨,和榮國府絕無私交。哪怕俞恒出身平安州,這件事無論哪個角度看,都不像是榮國府授意的。
宋安喜歡替寒門貴子說話滿朝皆知。人家舉薦俞恒,就是覺得俞恒有這個能力。
當時宋安提議俞恒出任兩江總督的時候,也是滿朝附議之聲。
而班列中的司徒硫和周駿譽等人卻氣得一口氣憋在胸口不上不下。朝會上許多人盯著,不管心中是何感想,臉上是不能輕易流露的。
本來按司徒硫的設計,霍炎這回是鐵定沒戲,那么兩江總督在史鼎和石光珠中二選一。等朝會上議論得差不多了,自然有人提出史家因在江南護官符上,并不適宜到江南任職,那么兩江總督便成為石光珠的囊中之物了。
誰知半路殺出個俞恒。這個宋安真是一塊滾刀肉,拉攏不了,打壓不住,偏愛做些攪局的事。
致和帝依舊連語調都沒什么起伏,問“眾卿都覺得俞恒出任兩江總督合適么若是現在發調令到平安州,俞恒回京述職后南下江南,中間頗多耽擱,到時候兩江恐怕急需新總督主持公務,故而,若是沒人反對,這幾日便要出調令了。”
那怎能不反對賈赦提前南下有可能是以退為進,更何況賈赦雖然現在守孝,也不能守一輩子。俞恒出任兩江總督,不還是平安州的人么以后賈赦出孝入仕;加上一個平安州節度使一個兩江總督是賈代善舊部,還有賈敬任京營節度使,這等權勢,除了致和帝瞧在賈代善的面上或許會接受,其他人誰能容忍啊
別說司徒硫急,就是周駿譽也急啊。當然,反對平安州系將領上位的還有其他人,用不著司徒硫親自上陣。
兵部左侍郎牛繼宗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臣以為俞總兵自從軍以來立下赫赫戰功,然俞總兵一直在北方領兵,擅長馬戰。我朝北方有北狄、西海等國虎視眈眈,且都是馬背上的國家。若是將俞總兵調去江南,俞總兵需要重新學習水戰,豈非舍長取短臣以為,俞總兵留在北方合適。”
“臣附議。”
“臣附議。”
雖然朝臣們都知道不能讓俞恒上位的真正原因乃是忌憚日后榮國府坐大,但是也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反對理由。什么擅長馬戰、水戰都是屁話。
金陵作為本朝龍興之地,不也是一群南人擅馬么像俞恒那樣的軍事才能,在哪里用兵都限制不了他。可是朝堂上,你不能大喇喇的說因為他出身平安州,所以不能用啊,不但朝會上不體面,這讓當年護國有功的平安州系將士怎么想啊。
賈敬就知道史鼎和平安州系的將領皆不可能出任兩江總督,但是如此一來,剩下的候選人不就是石光珠一人了么用史鼎投石問路,實際上扶石光珠上位,硫親王府打得好算盤。
但是賈敬現在出奇的平靜,眼前的情景居然一切都在賈赦的預料之中。那日賈赦決定提前南下,啟程之前兄弟兩個商議良久,將京城和江南局勢推演了好幾遍,對不同發展方向皆做了預測和預案。現在這情況自然也不出賈赦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