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何似飛上輩子練習雕刻多年,但這輩子到底不經常碰銼刀就在這種前提下,他第一天就刻出了一個小件兒,到底已經算很不錯了。
他剛雕刻好沒多久,陳竹就過來叫他吃飯。
小院里沒有廚房,就連燒熱水都沒地兒,這一點倒是挺不方便。這年頭又不像何似飛后世有純凈水賣,這時的水都是水井里打上來的,雖說甘甜,但比起后世也渾濁不少,得燒開了才能喝。
想到喝水,何似飛才察覺自己的嘴唇已經有些干。剛才一直在雕刻,連喝水這檔子事兒都忘了。
陳竹其實也意識到,沒有灶臺或者爐子是一件很麻煩的時間。雖說他們這里是南方,冬天不會太冷,但也不是硬抗能扛過去的,臘月時候總得灌上暖壺,放被窩里才暖和。
而暖壺里的水或者炭怎么來,那就得靠爐子。
陳竹說“少爺們都是讀書人,不大理會家里這些瑣事,但咱們確實缺一個燒火的地方。這院子我看過了,比較小巧精致,不大合適砌灶臺,我覺得咱們缺一個爐子。”
何似飛非常贊同陳竹的想法。
似乎是察覺出何似飛眼底的同意,陳竹說得愈發起勁兒“燒爐子呢,天晴了就放在院子里燒,下雨的話就抬進堂屋。少爺們平日里喜歡在堂屋吟詩作賦,爐子放在堂屋,倒也暖和。”
何似飛剛想提醒他在屋里燒爐子,小心一氧化碳中毒,陳竹繼續說“堂屋的大門一向不關,咱們倆又在一旁伺候,燒爐子不會出事。”
何似飛點點頭。古人也是非常有生活常識的。
兩人晚飯吃的是包子,為的是早點吃完,看看有沒有賣爐子的商鋪,詢問價格后,回去再跟少爺們報備,好盡快做決定買爐子。
晚上這一趟進入店鋪詢問價格,基本上都是陳竹在說,何似飛在后面聽著。他雖說上輩子也是陰溝里混出來的,但他這輩子沒怎么出過門,對物價都不了解,聽陳竹一路問價砍價,對古代的物價倒也有了一點基礎概念。
何似飛默默把這些價格記在心里,打算日后將其一一記錄成小冊子。
這是他的習慣,畢竟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物價,記錄下來好做比對在這種信息閉塞的時代,把東西低價買入,運送到另一個地方高價賣出,是最方便的賺錢手段之一。
何似飛倒也不是想要做倒賣,只是他喜歡將自己能接觸到的信息整理歸類,這樣日后萬一有用,便可以有備無患。
不得不說,這也只有在朝不保夕的環境里長大的人才會有如此謹慎的姿態。
這份謹慎與全局觀已經印刻進何似飛的骨子里,即便在和平年代休養生息四年,一旦出了遠門,立刻就重新扎根發芽。
晚上,高成安與陳云尚果然夜不歸宿。雖說下午已經有人報過信了,但陳竹一直擔心何似飛小小年紀,不懂那人話語里的暗示,會多加詢問兩位少爺怎么還不回來。故此,他一直提心吊膽,不知道一會兒該如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