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似飛猜得果然沒錯,在第二根蠟燭用至一半后,天際出現一道亮地刺目的白光,頃刻間便將天地照亮。
何似飛只感覺面前青磚墻倏忽亮堂,又很快歸于黑暗,緊接著便是轟鳴的悶雷聲。
這場景、這氛圍,簡直就是那鬼怪志異話本的標準配置。
何似飛甚至下意識想到他在書肆看到過一冊話本,好像就是發生在貢院的,講的是一位薄情書生拿著兒子看病的醫藥錢參加科考,會試開考那日,兒子因為沒錢看病,正好沒了氣息,妻子難過之余,投河自盡。
而這位書生本以為自己此場寫得不錯,定不會名落孫山。
正自得意滿時,變故突發。
就在會試第九日那天,突下暴雨,考生剛開始只是感覺天色很暗,于是他點了最后一根蠟燭,打算認真書寫答卷。他剛提起筆,蠟燭便被一陣風吹熄。考生不覺有異,重新打開火引。如此點了再三后,他才發現那吹熄蠟燭的不是什么風,是他的蠟燭芯是潮濕的,根本點不起來。
天色這么暗,沒有蠟燭,連考卷都看不清,何談答卷。
考生又悲又憤,卻還能勉強保持鎮定,搖鈴找士兵更換蠟燭。
會試不比此前的縣試、府試、院試等,參加會試都是舉人老爺,回到自己縣城可以去縣學當教諭的存在。
一般只要不違規,朝廷待他們還是寬厚的。
因此,當此考生搖鈴說明自己的情況后,趕來的士兵便親自驗證詞位老生所說是否有誤。
不料,士兵沒看出這蠟燭燈芯濕了,甚至他點燃這蠟燭后,火焰在一直燃燒。
士兵擰眉,覺得這考生可能在消遣他們,但也有可能是太過緊張,才如此作態,于是士兵沒說什么,轉身離去。
就在士兵離開后,此考生才寫了一行字,蠟燭再次熄滅,又出現了他之前那點燃后不等提筆便滅的情況。
考生再次搖鈴。
士兵再來。
又是士兵能點燃蠟燭,但士兵一走,蠟燭就熄滅了情況。
考生第三次搖了鈴鐺。
這回,士兵直接請了同考官前來查看情況,并且將此前的兩次一一說明。
同考官聽聞后也皺起眉頭,道“換蠟燭是不可能的,你這根蠟燭已經點了一段,再換一根新的,對其他考生不公平。且,你這根蠟燭在我和諸位監考士兵看來,都沒有絲毫問題,你若再執意說它有問題,那么就給你記一次違規消遣考官和監考,可以將你直接逐出考場。”
聽他這么說,考生不敢再做其他要求,只能自己去點蠟燭,見實在點不著后,抹黑將自己的草稿謄抄下來。
幸好他練字三十載,即便此刻沒有光,但憑著手臂的慣性記憶,還是能寫出一手好字的。
只是光線愈發暗淡,加之他點蠟燭耽擱了許多時間,待他寫完最后一道題后,便到了收卷時間,此考生沒來得及檢查,就被士兵們收走答卷。
數日后,謄抄、核對答卷的書生發現,有一張答卷的最后幾頁回答的居然不是考題,而是陳述了自己這些年來留戀煙花柳巷導致身體虧空,年逾不惑卻只得一子;后沉迷市井賭坊,花光了自己積攢的銀子和妻子的嫁妝。
可自己不思進取,一味讓妻子找娘家要錢,來貼補他們生活。
妻子為了孩子讀書,倒也豁下臉去,頻頻找兄弟父母借錢。
如今,孩子十二歲,在二月初參加了縣試,不料天寒地凍,孩子考出來后便發起高燒。這時家里已無多少余錢。為了給孩子治病,妻子又去親兄弟姐妹家里挨個跪著求借錢可她此前已經借過數回,每每都是借錢時滿口答應說不日即還,后來還錢時總不見人影。即便是親兄弟姐妹,借得次數多了,也難以再借到錢。妻子好不容易借來了藥錢,可當時他自己恰好把會試的報名費等賭輸了,便拿了孩子的救命錢前來參加會試。
如今,孩子故去,妻子也投河,自己心中慚愧,書此信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