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唯聽余菡說完,有點糊涂了。
怎么這么多鬼
她問“那鬼殺人又是怎么回事”
余菡這個人,有點我行我素,這幾年又被縣老爺慣壞了,不是你問什么她就答什么的,但青唯不一樣,她敢追鬼,她就佩服她
余菡笑瞇瞇的,“廚房里有蜜餞兒,你吃不吃,我叫人去拿”
青唯搖了搖頭。
余菡于是吩咐“繡兒,去拿蜜餞兒。”她看青唯一眼,一甩絹帕,扭身往正屋外走,“跟我過來,我全須全尾地說給你聽。”
“這事兒呀,得從頭說起。”
到了自己屋里,余菡往妝奩前一坐,語氣唱戲似的,拖著長長的調子。
“上溪這地兒呢,山多,閉塞,早年是很窮的,大伙兒吃不飽、穿不暖,走投無路了,怎么辦呢難保就要落草為寇。當時上溪出了這么個人,他叫耿常。他年少時父母早亡,靠著小偷小摸混日子,咸和年間,世道不是亂么,他就跟上溪那些日子過不下去的人說,只要大伙兒愿意跟他上山,他保管大伙兒今后餓不著。”
當時還真有不少人信了他,跟著他,先將竹固山那些七零八落的匪寨逐一吞并,然后再山上建起自己的寨子,時日一久,漸成氣候。
“這個耿常,打的是劫富濟貧的旗號。在最困苦的時候,什么叫劫富濟貧呢就是有余糧的人家就搶。但他有一點好,講究萬事留一線,搶了別人,多少還給人留一點口糧,且他腦子好使,后來到了昭化年間,日子好了起來,他就不干這種營生了,他從劫人,變成了劫道。”
竹固山的位子好,山腳下,有條商家鏢局常走的路段。耿常帶人劫道,倒也不把事情做絕,最初搶貨物,跟過路商家熟一些了,就收點路錢,待更熟一些了,偶爾他還會大手一揮,說這回路錢就免了。
余菡道“人吶,都是賤胚子一開始他搶你貨物,你恨他恨得牙癢癢,后來他不搶貨物了,說給你行方便,收點銀子當路錢就好,你便覺得他沒那么討厭了,到再后來,他偶爾免你的路錢,還說什么這回的路錢,權當灑家給你們買酒了,什么出來做營生都不容易,今兒你們打這道上過,灑家只當沒瞧見,你就會覺得他非但不壞,還是大好人一個”
加之耿常為人豪爽,與誰相交都分外投契,久而久之,他非但沒被這些過道商賈恨上,反而還跟陵川一帶的不少商賈結下交情。
陵川匪患由來已久,今日滅了東山頭,明日還有西山頭,簡直就像山上荒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是以像竹固山耿常這樣的,官府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而朝廷真正下令剿除匪患是什么時候呢
是昭化十二年。
昭化十二年初,朝廷決定修筑洗襟臺。因昭化帝格外看重這座樓臺,這在當時,幾乎是當朝第一要務。洗襟臺修在陵川,朝廷自然要剿當地的匪。
不過剿匪雖是“剿”,并不是指誅殺。
昭化帝是個勵精圖治的盛世君主,對敵手腕鐵血,治世堪稱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