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大人,我們會將農場的土地分成兩部分,一半種植作物,一半不種東西,只讓牛羊馬匹在這塊地上吃草,這樣可以將去年的余梗吃掉,牲畜產生的糞便還可以充當肥料,來年再將兩塊土地進行輪換。”農民捧著已經被染黑了的棉帕,不敢直視公爵,低著頭說道。
威廉頷首,表示明白,然后他吩咐道:“你先回去吧,等新的耕犁制造好了之后,我會再次召見你的。”回過頭,公爵招呼了身后的管家一聲,“塞西爾,給他一些食物帶回去。”
對公爵點了點頭,塞西爾招呼這個老實巴交的農民:“跟我來吧,先生。”
威廉回到城堡的書房里,開始回想前世看過的知識。“英國的農業革命是怎么樣的呢?”
頻繁的耕種會讓土壤養分枯竭,在沒有足夠的肥料補充地力的年代,休耕法無疑是提高作物產量的好方法。這個世界的休耕法,與前世羅馬帝國時代相同,在十九世紀之前,南歐一直是采用這樣的方法,中世紀的北歐而發展出了三田輪耕法。
所謂三田輪耕法,其中兩塊種作物,一塊于秋天,另一塊于春天翻土播種,第三塊休耕。明顯可見,這個做法提高了不少效率:時時都有三分之二的田地在生產谷物,而非二分之一。
十八世紀的英國,則是將農地分成四份,每一塊都種植作物,這就是農業革命。
它為什么效果卓然呢?一塊地如果一直種植谷物,養分會耗損殆盡。這種方法的聰明之處在于:其中兩塊田地一如往昔種植谷物,另外兩塊則用來種植牲畜飼料,例如蕪菁或苜蓿。這些作物從土壤里汲取的養分不同,因此土壤不會因為不斷種植谷類而告枯竭。
事實上,苜蓿還可將大氣層里的氮氣固定于土壤而增益其養分。由于農夫也開始種植動物的飼料作物,足以養活更多的牛羊,不像過去那般讓牲畜在休耕地上自生自滅;牲畜因為吃得好,不但更肥壯,下的糞肥也更多。一年將盡,當這塊養牛養羊的田地轉而種植谷物,生長的作物也就得到更好的收成。牲畜越養越多、越養越好,農作物收成也節節高升,這就是新的四田耕作法的結果。
相較于其他國家,英國的農民要富裕得多,這與農業機械的改善并無太大的關聯,而是因為農作方法的進步和土地所有權的重新規劃。
在四田耕作法推行的同時,土地也重新規劃,每個農夫都擁有穩固的地權和清楚的分界,這樣的規劃取代了過去的農地制度。
中世紀時期,村莊田地分成三大塊公地,每塊公地再細分為許多長條(稱為條田),每個農民只耕種于一個條田。農民沒有自己的農場,農場屬于整個村落,而農場的所有權握在領主手里。田地要種什么、何時耕種、種在哪里,一概由村落決定;所有人的牛只都放牧在那塊休耕地上。除了這三塊公共耕地,其他都是荒地、沼澤或林地,除了開放給所有人的牲畜放牧,也供人割取茅草或收集柴薪。
將農地重新整并為清楚的地權是英國國會的德政,特別針對各村落的情況實施。
英國議會可說是集大地主之大成,這些人認為,要讓新的耕種法得到切實履踐,固定圈圍(或稱圈地,大家熟知的名稱)有其必要。種植新作物、照顧牲畜都需要個人投注心力,無須整個村落共同控制。地主若想增益其土地收成、提高收取的租金,可以在租約里加上一個條件:租用重劃農地的人必須采行新的農耕法,拒絕種蕪菁的農夫會被淘汰出局,換句話說,租約到期后不會得到續約。
威廉并不準備對土地的所有權進行重新規劃,因為他自己就是布萊迪島上最大的地主,換句話說,布萊迪北部的絕大部分農民都是他的佃農,只有少數的地主,他們都是農村里的頭面人物,也是威廉在農村的代言人。這樣的話,他要推行新的耕作制度,并不會有太大的阻力。而大農場對于新的耕作制度也更有好處,當然,為了調動農民們的積極性,威廉并不介意許給他們一些好處。
一邊回憶,威廉一邊用鵝毛筆在羊皮紙上記下這些內容,這個冬天,城堡的官員們主要的任務就是對新的耕作制度進行討論和規劃,明年春天,春耕開始的時候,布萊迪島北部的土地將會推行新的耕作制度和新的耕作工具,收成不會馬上就有明顯的提高,但是三四年的時間,足夠讓布萊迪島,尤其是布萊迪島北部成為一個富裕的糧食產區。
有了更多的糧食,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也能成為布萊迪堡的一條新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