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
這里,
這里
小舟比劃了一陣,有點失落,因為他都沒有。
盡管這是早就知道的事,但不懂為什么,小舟這會偏偏舊事重提,哪怕江寄剛才穿得整整齊齊。
小舟再一次看了眼鏡子里的自己,瘦的腰腹,有一些弧度的胯骨,其余則隱沒在鏡子之下。小舟別開眼,手在鏡子上抹了兩下。
江寄在文檔里輸入他們之間的“租房協議”,除了租金,還涉及一些瑣碎的生活習慣,使得這份協議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
但說白了,江寄知道白紙黑字的東西能夠加強雙方的信任,而小舟又是一個格外沒有安全感的人。
江寄正手打字,書房的門被敲響。
“我洗好了。”
“進來吧。”
江寄并沒有關門,門只是虛掩著,所以他的聲音清晰地從里頭傳來。換上了睡衣的小舟第一次踏進這個對他而言很陌生的屋子。
滿面的書墻讓小舟眼花繚亂的同時,也讓他產生最直觀的敬畏和崇敬。不夸張地說,江寄書房的書足夠開一家小型的休閑書吧了。
“好多啊”
小舟忍不住多看了幾眼,這些書在文學史大類中,但許多都是古代文學范疇,更有兩排都和蘇軾相關。
小舟只能從直觀的數量上發出感嘆,而任何一個中文系的研究生過來,恐怕第一句是“好貴”。畢竟很多孤本只要能淘到就兩眼發光,根本不在乎開價多少。
但看到江寄后,小舟免不了愣住了。
“先生,您怎么戴眼鏡了”
和時下流行的黑框或者圓形細框眼鏡不同,江寄鼻梁上架的是一副扁圓形的無邊框眼鏡,把他身上的淡漠和凌厲拉到了極致。
在這間書房,小舟見到了全新的江寄。
“陌生了”
江寄隨口說了一句,便把眼鏡摘下放到一旁。
“當年讀研的時候突然近視了,不過度數很輕,現在只有看屏幕的時候會帶。”
他們也開始在夜晚相遇。
睡衣是另一種西裝革履,要精心打扮,還是出其不意,江寄看到的是一個一身嬰兒藍珊瑚絨睡衣的小舟。
江寄看了一會,別開眼,也對其他進行解釋“我研究唐宋文學,主要是對蘇軾作品的研究。”
上次之所以會路過錦城,也是因為去眉山開交流會,而眉山正是蘇軾的故鄉。
蘇軾是世人熟知的大文豪,也是極少數詩詞文都擅長的大家。他以詩入詞,使得詞壇煥然一新,他的詩詞,貫穿從人們小到大整個學生時代。聽到江寄專攻蘇學,小舟立刻背書,好像自己立刻能和江寄多點話題。
“我知道我知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那些曾經在教室里度過的早讀課,又都一一浮現在小舟的腦海中。
但他不為那些已經過去的時光遺憾了,當下更多是與江寄有了共同話題的興奮。他背書,但確實把學業落下太久,有些題目都不記得了,想一句是一句。而那些能記起的句子,其實也都是千百年來人類的共性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