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在華夏的地盤上,一共有三十五家生產廠房,其中百分之九十八的原材料直接在華夏本土采購。
而為了節省運輸成本,這些生產基地遍布全國。
只有離得足夠近,運輸成本足夠低,才能夠在附近的城市中保持價格優勢。
如果可口可樂在國內只有一家生產基地,如果這家生產基地放在東北。
那么很顯然,即便在國內投放了生產廠家,可口可樂的產品運輸到南方,這樣的成本也會讓他們吃不消。
林平現在要做的是,在各種各樣的飲料品牌,食品品牌,化妝品品牌,沒有進入到國內之前。
先把這些能夠生產原材料的基地全部霸占一空。
到時候即便可口可樂想在國內生產,他們會發現在國內市場上買不到足夠的原料。
即便可以從全球其他地區調配生產原料,可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成本的體現。
到了那一天,掌握著巨大的價格優勢,無論百事可樂或者可口可樂賣什么樣的價格,林平紙要比他們低一毛錢,這兩家公司就無法在華夏立足。
對于消費者來說一毛錢的差距不足以左右他們的選擇。
可是對于每天生產上億罐兒可樂的廠家來說,如果銷量不能夠擴大到一定規模,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收益,跟再次投產的決心。
正是因為在華夏境內有著豐厚的利潤,百事可樂才能新建三十五家廠區。
只要林平通過價格戰的方式,把對方投資廠房的意愿壓縮到五個以內,可口可樂用不了五年時間,就不得不選擇撤退。
一個超規模的市場環境中,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采取的方式永遠都是價格戰。
無論對手賣什么樣的價格,他們都有足夠的信心,哪怕是虧本運行都會樂此不疲。
可是用價格戰的方式沖垮敵人,這最多也就維持在五年以內。
如果五年時間內都無法沖垮本地的品牌,恐怕對于這兩家巨頭來說,損失就已經無法能夠承受。
華夏如此龐大的市場,如果每一瓶可樂都在虧本販賣。
當他們發現自己的競爭對手,也擁有著無限的財力可以打這場持久戰的時候,精明的投資者一定會收手撤退。
林平賭的就是,對方的股東一定不會跟自己拼命。
沒有人愿意把自己的產品虧本運行一直持續下去。
投資了幾億幾十億美金,甚至每年要花幾十億上百億美金的采購,去采購各種的生產物料,然后把生產出來的可樂運輸到市場。
而花了這么多錢卻永遠看不到盈利的那一天,任何公司的股東都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而林平自己的公司,并不打算上市,也不打算引入任何股東。
不用向任何人交代,也不用向任何人負責。
只要手中有錢有足夠的資本,就可以跟任何零售業巨頭血拼到底。
陪著林平出行的人橫跨很多個部門,一行人多達六十人,大家沒有采用火車以及飛機的方式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