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題考了四個成語,滿城風雨、信手拈來、防患未然看這些成語在具體的語境里是不是適用,這道題相對比較簡單,紀時選了d。
語言文字題的第四道居然考了海的女兒是哪位作家的哪位作品,還考了世博會相關的內容,紀時本來以為他們高考不會考世博會的,好在平時語文老師已經給他們做過相關練習了,紀時編了一段祝福語上去。
這種題他寫的時候很仔細,因為擔心自己會寫錯別字,題目能不能得高分倒在其次,要是因為錯別字的原因扣了分,他絕對想哭。
現在其實還好,因為紀時每天都在寫字,不管是漢語還是英語他寫錯字的幾率都不高,除非他不認識一個字但又不得不寫,他就會假裝一個很像的字,故意寫得模糊讓改卷老師看不清楚改卷老師一般都能揭穿他的陰謀。
反而是工作之后,用電腦的頻率比用筆的頻率高得多,乍然寫字,寫錯別字的幾率就很大,明明腦子里想的是正確的字形,寫在紙上的偏偏就是錯的。
從世博會這道題來看,出卷老師還是很仁慈的,好歹寫了安徒生和海的女兒就能拿分,就等于白送,而且寫一段對世博會的祝福,只要語言誠摯就行了,改卷老師也不能判定說某個人的祝福不好吧
紀時是這么認為的。
文言文考的是歐陽修的南陽縣郡謝氏墓志銘,還好,屬于唐宋散文,沒有折騰那些先秦作品給他們,紀時把文章瀏覽了一遍,選擇題部分都不算難,翻譯的部分他估計自己會扣上一點分數,因為他在這種題上從來沒拿過滿分,水平畢竟在那里。
古詩詞部分照樣是紀時的老大難,高考的變態之處也體現在這里,一首好好的王昌齡的詩,出卷人非問他,由送別季節可以想到柳永雨霖鈴的哪個句子
紀時很想說,王昌齡和柳永根本就不是一個時代的,這問題問得王昌齡都想哭,好在他背過雨霖鈴,他要是不會呢
后面考了兩句分析感情的,紀時不太擅長作答這種題目,可他高三畢竟練過不少次了,勉勉強強還是能夠答出來的。
他比較無語的是最后一題,明明考的是王昌齡,試卷里又借了一個明代人鑒賞王昌齡詩句的話讓他們來分析,本來他對王昌齡想表達什么就有些模糊,現在還要去想這個明代人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當然,抱怨歸抱怨,在答題上紀時還是很合格的,他不會因為抱怨就拒絕答題或者一邊答題一邊心里煩躁,王昌齡還不至于讓他這樣。
接下來是名句名篇默寫題,這一個部分出題要比他們平時月考難些,沒有考論語上的句子,考的是詩經衛風、荀子和戰國策,不見復關的后一句,紀時不太確定,這句他們平時積累得很少。
可該寫的答案還是要寫的,不管他會不會。
終于到了紀時最頭大的閱讀理解部分。
考試進行到高考階段,紀時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語文答題人了,哪怕題目再有難度,他都能夠面不改色地把各部分題目答完,不管怎么說,他覺得難的語文題,難到的也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在這樣一門科目上占據優勢的是極少數。
像衛風考的這一句,他們班能填出答案的可能不超過五個人。
不管怎么說,他只要把他會的、有把握的題目寫出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