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大隊人馬出發,尤三娘一直送到城外十里亭,一再叮囑后才揮手告別。
這次前往草原,既然打的是正正當當做生意的旗幟,自然走的也就是官道,一路往西北地界,前面一段張傲秋他們走過多次,也就沒有什么感覺,但一過臨江地界,地勢就漸漸開始變得平坦,再往前,就是一望無際的形如荒漠般的土地。
這樣的情景,與黑月林前的戈壁灘相比,雖然荒了點,但整體感覺那要溫和多了。
選出來的張家那五十名高手,張傲秋沒讓他們跟隨一起,而是化整為零后各自以另外各種身份,先一步進入草原。
這五十名高手是做為幫蘇起平亂的后手,能夠不用當然更好,不過一旦形勢有變,則可是隨時給對方一個大大的驚喜。
一水的玄境修為,這樣的人數,而且還是久經沙場的高手,想想都頭疼,況且還有張傲秋這個隱形的變態級別的存在。
張傲秋他們這一行也就兩輛馬車,馬車選的自然是即舒服又耐長途奔行的那種,不僅兩邊開有窗扇,連車頂都能活動打開,車內鋪有軟臥,即能坐也能睡,而且車底另設有暗格,一應生活用具齊全,特別是備上了好酒,就是以防沿途趕不到客棧而要在野外落腳。
不過對于張傲秋幾個來說,荒山野嶺都能滾幾個月,這樣的安排已經是很安逸了。
所以對于行程,倒是沒有什么太多安排,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沿途隨處歇腳,反而更能體會自然趣味,同時也能增長不少見識。
只是這一路景色太過單調,來往更是蕭條,有時候前后十里都看不到人煙,當真是“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就這樣走走停停一個月后,一行人進入了暉憾城。
暉憾城與興越城在地理上,基本上是一字排開,兩城相隔五百里左右,一東一西,是中原靠近草原的門戶。
而恢弘的南安城墻將兩城連接起來,并往兩翼繼續延伸,就猶如一條蜿蜒的長龍一般,護翼著中原大地的安危。
過了暉憾城,再往后,就是以苦寒著稱的幽谷關,而天下聞名的天鈞道就在幽谷關以北,連通中原跟塞外,這里即是中原跟草原平日物資交換的主要地方,也是戰時的主要關卡。
而一進入暉憾城,張傲秋他們就立即感覺到與其他城鎮的不同,這里不僅城防更加嚴密,街道上巡邏的小隊軍士往來更是頻繁,就連市井小攤處,都能隨時可見各式江湖人士。
暉憾城跟興越城,做為中原門戶,雖然也有自身的貿易收入,但對于長期必須囤積的大量軍隊來說,還是捉襟見肘,所以大夏王朝雖然不在,但剩下三十四城卻是有共同協議,那就是每年必須無償支援這兩城,不論軍備還是糧草,不然一旦被草原游牧民族突破防線,那中原就岌岌可危了。
因手持臨花城跟曲欄城兩城的通關文書,一眾人進城倒是順趟,找了家城內最好的客棧住下,夜無霜這個小吃貨,自然不會放過接下來品嘗地方美食這樣一飽口福的機會。
一到黃昏,一眾人就走出客棧,開始逛起暉憾城的夜市。
這里的夜市,跟臨花城那些內陸城鎮大同小異,不同的自然是當地地道的美食跟不同的風俗文化。
與其它地區相比,西北一帶的食風顯得古樸、粗獷、自然、厚實,其主食是玉米與小麥并重,也吃其它雜糧,小米飯香甜,油茶膾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與黃桂柿子饃更獨具風情,牛羊肉泡饃名聞天下。
家常食饌多為湯面輔以蒸饃、烙餅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樣繁多,農婦們也有"一面百樣吃"、"七十二餐飯食天天新"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