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皇陵之后,趙誦一行人來到開封。
到達的時候,開封城外正進行墾地,準備今年農作物的種植。
為了加快耕種速度,臨安府的工匠帶來了新的種田工具。
改進后的種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勞作。
當初趙誦一道旨意下去,各地的官員正帶著百姓在疏浚黃泛區的河道。
如今,開封的水運也基本上恢復了通行,從南方來的船只也到了開封城下,一切也恢復了秩序。
這天碼頭上停靠了不少南來的商船,趙誦接見了從南方來的各商號的負責人。
當初就是這些商號的存在和經營,才幫助太上皇趙竑奪回了皇位。
所以趙誦對他們非常感激。
如今趙誦希望他們來中原,需要他們帶著商品前來,重新打造一個商品經濟,穩定和發展中原的經濟。
趙誦對這些商人道“開封位于中原之地,當年是天下漕運的中心,所以對我大宋國來說,地位十分突出,更占了天下漕運的三分之一。”
“如今我朝收回開封,勢必讓開封重新恢復漕運,而你們都是宋人,自有經營的一套,在你們的經營之下,開封勢必重現當年的繁華,我對諸君可是非常看好的,諸君也不要讓朝廷失望。”
商人們也知道皇帝的意思,這任務對他們來說非常繁重,但為了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務,他們不得不重新在這里經營商號。
就好像當年去鄂州、襄陽以及臺灣府那樣,他們要在新的地方開始新一輪的經營。
當年要不是太上皇,他們也不會過上這樣幸福的日子。
要知道當年他們可都是失去土地的流民,日子都過不下去的那種。
后來去了泉州才有了好轉。
此時他們雖然經商,但已不僅僅是商人了,更不能只為自己的利益而活,而要為大宋的百姓而活。
他們也是恪守這份信念,所以才有如今的生活和地位。
至于那些為富不仁、違背了初衷的商人則被太上皇和皇帝二人永遠地剔除了商人的范疇。
所以他們更能明白自己的使命。
趙誦也適當的說起往事,給這些跟隨太上皇多年的親信一一斟酒。
眾人也十分感念太上皇皇帝父子的恩情。
因為原先的城池年久失修,為了吸收人口,趙誦打算在開封地區修建新城。
新的城池并不是修建而原先的城池上,而是另選了一塊地方,與原先的城池形成了東西兩城對峙的格局。
這也是為了更好的防守中原,不至于將所有人都集中在一座城中,可以更好的防守中原。
實際上趙誦也想讓世人記住那場恥辱,因為開封畢竟對宋國百姓和士大夫們來說有一個抹不掉的情節。
眾人以為皇帝會在開封待很長一段時間,但只有劉秉忠等親近的大臣才知道皇帝早就迫不及待要北上了。
這次皇帝北上,不是從原路返回,而是選擇了一條新的道路。
趙誦北上,先是去了大名府,畢竟大名府曾是宋國的北京。
當年的大名府經過重金打造,外城周長48里,宮城周長3里,頗為雄偉壯麗,又因為大明府居于當時黃河之北,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成為阻止契丹人南渡黃河的重要屏障。
不過此時的大名府因為戰略地位下降,所以被蒙古人重視的不夠,人口也只有十萬人差不多,顯得有些荒涼,但好在現在投降宋國的官員正準備修復這座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