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會議結束之后,趙誦再次下詔,命宋隊準備和蒙古人一戰。
此時,燕山附近的宋隊駐扎在燕山北麓,守護燕山這條山脈,防止蒙古人突然越過國界線。
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一方勝利的話,勝利的這一方勢必會為了奪回中原地區重新南下。
要是守護不了這條國界線,到時候蒙古人再次南下,中原將會再次陷入戰亂之中。
他們可不想再次重蹈靖康之亂,如今朝廷的和平那是來之不易的。
與此同時,燕山以南的其他幾個軍鎮也開始訓練起兵馬。
而山西太原府的劉整收到情報之后,則立即派兵向河套地區進軍。
他知道這個時候進攻河套地區是一個有力的時機。
等阿里不哥與忽必烈戰斗完之后再進攻河套,就錯失了機會。
于是劉整留下五萬兵馬守護太原城,帶著五萬大軍朝著河套平原進發。
在劉整的認知中,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地區,有湟水、洮水、桑干河等水域。
水域極其豐富,北面就是陰山,有巨大山脈的阻擋,中間是黃河,兩側是平原,可是適合耕種。
得到河套,可以穩定關中、河北地區。失之,則整個關中、河北都會震動。
宋軍憑借山脈,可以減輕軍隊的防守壓力。
奪下河套地區,這對中原非常重要。
這里可是塞上江南。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因為連年戰亂,河套地區的人口下降了不少。
所以此時宋軍攻占河套,對劉整來說可以說很輕松。
還可以打擊蒙古的囂張氣焰。
不過要控制河套地區,人口仍舊少了點,后勤后期補給還是有些困難。
但占據河套,可以向忽必烈展示宋國強大的國力和軍力,讓其不敢南下。
而同時期關中的呂文德也率兵馬北上,朝河套地區而去。
他們這次就是為了占據陰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將宋國的邊境線穩定在山脈身后。
這是宋國主動出擊的一次。
一旦攻下河套,勢必會讓忽必烈不敢南犯
遼東。
朱銳得知朝廷的消息之后,趁著阿里不哥與忽必烈開平一戰的時候,迅速占領了遼陽地區,此時朱銳的遼東軍也成功和燕京軍接壤了。
而同時期,朝廷在山東的軍隊也跨過渤海灣,直接在遼東半島登陸。他們都是得到朝廷號令援助朱銳的。
在幫助下,朱銳大軍勢如破竹,一路占領了不少城池,殺了不少蒙古人,俘虜了不少蒙古的將領。
很快朱銳以及山東大軍順勢占領了不少遼東地區的。
將戰線從海洋一直推進到了內陸。
不過朱銳軍為了穩定成果,并沒有一直貪功推進。
因為局限于人口以及后勤補給的問題。
不過能達到震懾蒙古人的效果,朱銳覺得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