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高泰和想要成為大理的王,此時也不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更何況大理國在經歷過蒙古入侵之后,國力已經不復當年了,高氏目前還是恢復大理國的國力為主。
見到私信后,趙誦下旨讓高氏兄弟前來見他,并將私信交給高氏兄弟。
“高襄,高士彰,這是你父親來的信,你們看看吧。”
實際上高泰和私下的時候就一直寫信給高襄、高士彰,這點趙誦也知道,不過每次高襄看信和回信的時候都給趙誦看。
趙誦知道高氏兄弟是站在大宋的層面上,一切以大宋的利益為出發點思考問題的,以前就曾說過不回大理的話。
但現在高泰和已經主動出面了,趙誦不能因為私利而留高氏在身邊,他要為國家利益考慮。
趙誦看著高氏兄弟“如今你們父親來信了,我希望能你們能回大理。”
高襄道“可奴婢現在是官家身邊的人,也是大內內官,是大宋國的人,不是大理國的人。”
高士彰同樣的口吻道“大哥說的對,我們是官家的人,是大宋國的人。”
趙誦對高襄、高士彰道“看你們父親年紀一大把的份上,作為兒子,就回大理吧。”
高襄突然道“我怕我的父親圖謀不軌,做出傷害大宋利益的事情,他不止一次要我窺探臨安的事情,不過后來被我拒絕了而已。”
“那畢竟是國事。”
聽了高襄說的,趙誦就不信高泰和沒有篡權的野心,畢竟整個大理國都是高泰和一點點收復回來的。
其中基本上都是高氏的心血,而末代大理國皇帝段興智在大理國被攻下之后,被蒙古人封了大理國的總管,世世代代在名義上管理著大理國。
雖然大理北部現在還被蒙古人占領,但隨著中原被宋國收復后,高泰和也帶著人馬去收復大理北境了。
而現在高泰和年老,極其需要自己的兒子回大理幫他主持大局。
但趙誦收集到的情報是,當年大理國相的高泰祥,也就是高泰和的大哥,因為保護段興智而死,在高泰和的心目中,高家是為了保護段氏而家破人亡的。
所以在高泰和認為,高氏才是大理國的功臣。
這次復國,所有的功勞應該都是他高泰和的,而不是段興智的。
段興智只不過擁有段氏的血脈而已。
而他擁立段興智復辟,只是為了堵住國內百姓的嘴。
等他收復整個大理國的時候,他就要廢掉段興智了。
據說高泰和私下就有十萬兵馬了。
這支力量可不容小覷。
要不是密探打探到的消息,趙誦也沒想到這個高泰和有這樣的野心。
看來將來高泰和對宋國還是有潛在的危險的。
不過趙誦也有他的應付之法。
趙誦注視高氏兄弟,他將收集到的情報直接告訴高氏兩兄弟“若真有這么一天,要你們在大宋和你們的父親之間選擇一個,你們會怎樣”
高襄、高士彰聽了之后不假思索道“日后大理若和大宋為敵,我自然會站在大宋這邊,站在太上皇和官家這邊。”
趙誦聽了說“我很高興你們能這么說,不過現在一切還未發生,但為了兩國的發展你們還是回大理比較好。”
高襄明白了皇帝的想法,高士彰雖然不太明白,但畢竟是皇帝親口說的,就是圣旨,也就沒有反駁。
接著趙誦對他們說“今日朕會在廣寒殿設宴,算是臨別,將來你們到了大理,也不要忘了和大宋的情誼,也不要忘了在大宋的生活。”
高襄、高士彰聽了之后,無不潸然淚下,他們知道即將要告別生活了好些年的大宋。
以后在大理國也不知道會不會忘記自己的初心。
次日一早,西風呼嘯,高氏兄弟拿著國書以及趙誦的私函,坐上馬車,離開燕京之后一路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