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忽必烈北征漠北的時候,宋國擊退了南下打草谷的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敗北,直接灰溜溜逃回開平城。
仇榮得知情況后一臉愁緒,不過他立馬手寫成密函,快馬北上給忽必烈。
北征途中,忽必烈得知消息的時候異常驚訝。
但現在他的精力基本都被漠北王廷給吸引了,所以騰不出手。
就算南下,最快估計也要等明年。
所以他只能給仇榮的信函中,寫著讓仇榮密切關注南方,并且重新組建并完善當初的諜報機構。
因為忽必烈總覺得宋國將來會是他最大的敵人,所以他要了解這個敵人。
燕京
得知宋國擊退騎兵后,趙誦的臉色并沒有多少的興奮,一切都在他的計算之中。
忽必烈雖然還是一個未知數,但至少今年不會入侵了。
不過等到明年,忽必烈還是會南下,到時候宋國北境的壓力會驟然加大。
因此,趙誦早就命各地開始準備好迎戰的準備。
而除了戰爭之外,最要緊的還是恢復宋國國力。
趙誦做的就是從恢復生產開始,恢復農業和小商品經濟。
那些背井離鄉的百姓,此時得到朝廷的征召,也開始逐漸回各自的家鄉。
即便他們在山東過的日子還算富足,但土地是根,哪還有自己的家鄉好,于是當初逃難到山東的百姓,此時聽聞宋人收復中原之后,逐漸地回到各自的家鄉。
而朝廷的紅頂商人們在朝廷的號召下,也到了北方。
此時在朝廷的努力下,各地殘破的地方開始煥發出生機。
燕京城。
新燕京的修建正在如火如荼當中,各地運送的材料也到了中都城外。
一切都慢慢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之上。
而就在此時,趙誦忽然就收到了南邊來的信函。
他打開一看,卻是高泰和寫的。
其中一封是大理國的國書,這是高泰和以大理相爺的名義寫的國書。
高泰和代表的大理國,希望與大宋結盟,永遠締結盟國。
同時因為大理國剛剛復國,高泰和希望宋國能給予援助。
趙誦想好了援助的名義,于是召來劉秉忠一行人商議。
最后以宋國給大理國茶葉、瓷器、絲織品、糧食,來換取大理國的礦產資源。
“只是不知道這高泰和知道后會不會氣死”劉秉忠笑著說。
趙誦道“只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當年朝廷就曾和大理國貿易,大宋可是從大理國買了不少馬、銅和鐵,不過現在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賣馬了畢竟他們現在才剛剛復國。不過除了這些外,我還打算重開兩國的榷場貿易,畢竟現在大宋需要很多東西。”
實際上,高泰和除了寫國書之外,還寫了私信,希望能見到自己的孩子。
趙誦也了解到原來自從高泰和收復大理之后,由重新立了段興智為皇帝。
段興智雖是傀儡,但高泰和非常尊重這位國主。
畢竟當年就是段氏為王,高氏為相。
代代相傳之后就成為了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