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文天祥等人聽了之后便開始絞盡腦汁給趙誦人才。
他們當初都是金蓮川幕府中的一員,同樣也是北方儒學的推導者,更是太極學院的創造者之一,當年可是在蒙古統治者面前推崇儒學,保護了不少差點被殺的大儒、書籍以及、教育了一大批的學生,如今他們都在大宋朝的北方各地為官,推行德政、仁政。
之前他們已經了一部分給皇帝,不過基本上都用到各地去了。
沒想到這次皇帝還需要更多的人才。
這時候趙誦對劉秉忠等人道“只要對大宋有幫助的都行,不管他是做什么的,都可以,但首先這人要行的正。”
聽了趙誦說的,劉秉忠他們開始思考哪里有可用的人才。
書院的士子那些自然也是一部分。
畢竟朝廷要想得到北方士大夫的認可,就需要從這些士子中取士。
劉秉忠說“陛下不如明年在北方恢復科舉制度,開科取士。”
聽了劉秉忠提議的,趙誦道“這也是可以的,不過朕現在就要一批,明年的開科取士那就明年三月春天的時候舉行,現在的話還要在各地多修學校,招收學生,教導儒家典籍以及新學體系。”
趙誦這時候又有疑問,畢竟北方經歷了這么多的戰火,民生遭受了破壞,連學校都沒有多少,他問劉秉忠“若朕明年開科取士,劉先生,你們覺得北方士子入仕途的可能性多大,和南方士子一比,不就沒有絲毫優勢了么”
被趙誦這么一提,劉秉忠瞬間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關鍵之處。
畢竟當年忽必烈雖然推崇儒學,但儒學的發展也只有短短的十幾年。
比南方來說,差的不是一丁半點兒,而且和南方的士子一道參加科舉,按照朝廷名次排名,北方士子勢必寥寥無幾,這對北方士子不是很不公平么
劉秉忠居然忘記了還有這么一檔子事情。
實在是失察啊
不過因為有忽必烈推崇儒學的發展,所以北方地區的儒學發展還是挺快的。
眼下在燕京、平陽兩地有不少編經史子集的機構。
隨著大宋統一中原,軍事征伐就應該轉為政治上的治理,以文替武,研習儒學,誦圣賢之書。
看到劉秉忠等人還在思考事情的嚴重性,要想出解決辦法的那一付撓頭的樣子,趙誦轉身對劉秉忠一眾人說出了他的想法。
劉秉忠尚未聽完就驚訝道“陛下,這樣也可以”
其余人也是同樣的疑惑。
不過顯然他們想出來的法子,都不如皇帝想出來的法子高明,而且還有利于朝廷對北方的治理,更讓北方的百姓、士子接受。
趙誦的這個法子其實是后世明太祖朱元璋那時候想出來的。
只不過明太祖那時候的情況要比現在的情況還要差。
而提出這個法子,也是因為北方士子基本上都干不過南方士子,所以后來就有了明朝的南北兩榜。
而情況都是,南邊的朝廷統一了中原。
朝廷同樣都是為了中原的百姓以及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考慮出來的政策。
為的就是維護國家的統一,百姓的團結,不讓南北陷入分裂之中。,,